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市 6年成绩有目共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城市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12 14:04: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不是为了增添一块牌子,而是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工程。在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市,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让苏州老百姓享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宁的环境,更健康的发展空间,就是6年不懈努力的根本诉求。

    6年的变化,来之不易;6年的成绩,有目共睹。

    调整结构布局生态经济体系

    环境是最基础、最普惠、最广大的民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群众最根本的需求。在许多地方,经济和环境往往发生矛盾冲突。但苏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坚持顺应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坚持保护环境,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国家园林城市群”等30多项国家级称号,并荣获了“国际花园城市”等10多项世界级殊荣。

    这些荣誉的取得,秘诀之一就在,苏州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形成生态经济体系。

    这里优先发展生态工业,大幅度改造传统产业,大规模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度淘汰“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企业,为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腾出空间,积极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人才型、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这里优化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态优先的思路,调优农业结构。全面落实 “四个百万亩”(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特种水产、生态林地)农业布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进程。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75个,规模经营面积达180万亩。建成高效农业163.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总数超过1600个,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8。建成生态湿地、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60多个。

    同时,这里大力提升发展生态服务业,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

    循环经济也在苏州得到大力发展。这里坚持规划先行,2007年委托清华大学修编了 《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在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四个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期间,全市循环经济企业累计综合利用各类废物3200多万吨。

    综合防治完善生态环境体系

    在生态环境体系的完善方面,苏州突出水和大气治理两大主题,加快实施碧水、蓝天、宁静、固废和核与辐射防治工程,加强节能减排,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就水环境而言,苏州出台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水源地集中整治,全面关闭、搬迁二级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和排污口,修编实施太湖蓝藻防治应对预案及水源突发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集中自来水普及率达96%以上,市区及五市(县)全部建立应急备用水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规范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437.3亿元,实施太湖治理重点工程2413个,完成城区14条黑臭河流整治,全市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饮用水源安全得到保障。

    针对大气环境质量,苏州编制实施了“蓝天工程”方案,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淘汰燃煤设施756台,拆除城区烟囱45根,清洁能源使用率近93%,禁燃区面积扩大到650平方公里。全市所有电厂、热电厂全面建成脱硫设施,淘汰年产190万吨水泥能力的落后设备和苏钢厂年产80万吨钢铁能力的10台(套)落后装置,关停小火电机组19台 (套)833兆瓦。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深入展开,整治冒“黑烟”公交车,对高污染排放汽车实施限行,淘汰、转出、报废3万多辆。道路和施工扬尘有效控制。经过一系列努力,2010年,苏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329天,比2005年增加9天。

    噪声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城区范围内全面实施机动车禁鸣措施,建设交通高架干线两侧50米范围内居住区、文教区等敏感区的隔声屏障。建筑施工噪声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苏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治理建筑施工噪声。建成市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 2010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1.7和2.4分贝,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

    城乡统筹 优化生态人居体系

    在国家生态市的建设中,苏州坚持统筹城乡生态,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努力使这里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

    这里按照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的要求,实现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规划的城乡对接。新农村示范点不断涌现。对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模式,苏州将全市2.1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2517个农村居民点。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全市累计有30多万农户、近100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83%的镇村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

    与此同时,城乡绿化同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市区累计投入绿化资金约78亿元,新增绿地261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由2005年底的40.2%、34.6%和9.8平方米/人提高到去年底的 42.7%、37.2%和14.9平方米/人。全面推进农村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和沿湖沿江绿化建设,建成省、市绿化示范自然村2220个,“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直接投入农村绿化资金超过80亿元,累计新增林地绿地60万亩,森林资源总量达173.4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3.7%,形成了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水绿相融、景观优美的城乡绿色生态系统。

    农业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年均下降5个百分点,全面禁止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搬迁太湖、阳澄湖1公里内的畜禽养殖场77家,整治1-5公里养殖场289家,拆除东太湖、阳澄湖网围养殖面积24.5万亩。加快治理生活污染。截至去年底,全市规划保留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5%,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和阳澄湖水源保护区分别达75%和60%。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县)处理”的处置模式基本实现全覆盖。

    率先在省内编制完成 《新农村建设乡镇水系规划》,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疏浚整治县乡河道1257条、村庄河道1.17万条。

    此外,苏州还以保护和修复山水资源为重点,加快构建自然资源体系;以环境监管为重点,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经过宣传教育,群众的环境意识也明显提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关爱生态就是关爱后代”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