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惠民利民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镇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21 14:52:2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近三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生态城市建设,不断完善、拓展各项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水源口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8-2010年,市区新建污水处理厂6座,新建雨污水管道600余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以上,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1.4%。云台山、宝盖山、跑马山等“青山绿水”整治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4%,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到2011年底,主城区旱流污水将不下河,建成区内将实现污水主管网全覆盖的目标。 区域供水工程,惠及乡村。为改善农村用水环境,2003年以来,市住建局一直致力于区域供水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工程量大、资金短缺等困难,以项目带动区域供水工作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区域供水投资6亿元,铺设供水管道304公里,建成5座增压站(总增压规模14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面积已达到45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达38.3万,区域供水普及率达95.5%,初步形成东、南、西三大区域供水板块。东部板块:含大港港区及东部丁岗、姚桥、大路三镇;南部板块:含丹徒区东部和南部乡镇(辛丰、谷阳、上党、宝堰、荣炳);西部板块:含丹徒区和润州区西部乡镇(高资、韦岗及句容下蜀等区域)。 控源截污工程,造福于民。“十一五”以来,市区污水处理设施水平与能力的快速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市区的水环境状况。截至2010年,市区拥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座,污水泵站33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6.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75.92%上升为2010年的87.49%,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再生水实现了生产使用、河道补水和市政洒扫绿化等综合利用。污水处理设施的大力建设,为黑臭河流整治奠定了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