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化学工业区力争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园区,图为人工湿地生态实验示范项目。
中国环境报记者 蔡新华 通讯员 刘静
上海化学工业区加大环保投入,全力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据介绍,2008年~2010年,园区环保投入分别为16.16亿元、6.7亿元和20.29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年固定资产投入的18%、7.1%和37.4%。园区贯彻环保法律法规,区域内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和土壤质量,均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要求。
化工区是上海市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和杭州湾北岸石油化工产业带重点发展区域。园区规划面积为29.4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系列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合成新材料、综合性深加工产品和高科技生物医药产品。2010年8月,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同意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化工区在建设生态工业区的过程中,以区域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与清洁生产为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区域产品体系和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水平,力争将工业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先进的生态工业园区。
怎样完善区域产业链?
●规划先行保障园区持续发展
●构建一体化管理平台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2007年,随着招商引资和园区开发建设的发展,园区规划面积经批准增加到了29.4平方公里,炼化一体化等后续建设项目逐步明确,园区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化工区编制了《上海化工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新的规划环评在对一期开发建设进行回顾评价的基础上,对区内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环境合理性进行了综合论证,提出了规划优化调整的建议以及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对策。
化工区借鉴国际著名化工基地的发展轨迹,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化建设之路。已投产的企业中,已经形成了以赛科公司乙烯项目为主的乙烯产品链和以天原华胜公司氯碱项目为原料中心,拜耳聚碳酸酯项目、拜耳异氰酸酯项目、联合异氰酸酯项目为中下游的新型氯化工产业链,主体化工产业日益壮大。
坚持和完善污染物集中处理,不断完善和扩大集中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热电联供,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已建成2.15万吨/天污水处理厂、6万吨/年危险废物焚烧炉、20万吨/天污水排海总管、污水收集管网等集中污染治理设施以及20万吨/天工业水厂、热电联供、超高压天然气管网、管理中心区集中供暖等环境基础设施。
化工区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通过以构建企业、园区、区域3个层面循环圈为抓手,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工作。
在企业层面,区内企业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使用区内产业链的副产品,特别是有害副产品作为原料,使用清洁能源,特别是能替代燃料油的可再生能源;在园区层面,通过物质流动、能量利用以及公用工程的有机联系,使园区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在区域层面,化工区根据总体规划,加强与国内大型化工企业的合作,在项目整合和原料互供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
同时,化工园区根据循环经济“3R”原则,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产业融合等方面开展循环经济,取得了经济、环境效益的双重回报。2010年,上海化工园区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为9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87.4%,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628.6吨,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526.6吨,远低于上海市确定的园区控制水平。
园区通过创新合作、大胆实验,实施余热利用、新能源研究、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形成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体系。化工区的升达公司危险废物焚烧装置,在有效安全焚烧废物的同时,回收利用蒸气提供企业使用;建设完成旨在减少化工区达标尾水向杭州湾排放的人工湿地生态实验示范项目,通过前阶段的试验、运营显示,生态湿地能够达到设计标准,其中工业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30%,悬浮物的去除率达到46%,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5%。
靠什么提升园区生态水平? ●建立应急体系
●完善监测体系
●加强区域联动
园区优先引进清洁生产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禁止引进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优先引进使用清洁原材料的项目,限制引进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工作,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于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或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据介绍,通过上海市环保局、园区管委会的共同推进,目前区内所有已投产28家化工生产企业,均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各企业清洁生产的推行,进一步降低化工区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化工石化技术水平。
园区成立了由化工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处置指挥部、应急响应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应急联动单位5个层次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负责处理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
据悉,应急指挥系统是一个集信息收集、传输、反馈、区域安全监控、事故和灾害预警、协调指挥、处置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系统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融合了信息采集系统,包括大气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火灾自动报警和区域图像监控,利用SAFER公司的有害气体扩散数学分析软件模型,预测在事故状态下有害气体的扩散区域。
为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能力,除各企业配置的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和处理设施外,园区环保办、医疗中心和消防支队配置了电子鼻、有毒有害气体快速检测管、便携式紫外多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总挥发性有机气体检测仪、苏码罐等,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环境监测是推动区域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基础。自开发建设以来,化工区管委会在园区内开展了大量环境监测工作,建设了园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开始对园区SO2、NOX和PM10等空气质量常规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2010年,园区开始建设特种大气环境状况自动监测站,总投资约800万元。监测站从美国引进了最先进的长光程傅里叶红外监测设备,对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在内的园区特征污染物展开全面监测。
与此同时,园区开展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在企业污染物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开展区域环境状况委托监测,化工区管委会每年委托市环境监测中心,分别在夏季和冬季各开展一次区域环境质量监测及重点污染源调查监测,并撰写综合报告,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
园区管委会、区内企业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加强与周边镇、村、居民之间的沟通,提高相互之间的信任。每年5月,管委会都会发布一份环境公报。环境公报从园区水、气、声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循环经济、绿色创建等多个方面,对园区过去一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周边居民和区内外企业员工对区域的整体环境状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