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在临安市锦南小学101班的教室里,孩子们用充满稚气的声音跟着浙江农林大学志愿者老师唱红色经典老歌,听老师讲述民族发展的历程故事和党的光辉历史,在欢快的气氛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当我们赞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感受着这种变化给我们的都市与生活带来便捷,我们是否想到过:有一群人,他们正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挥汗如雨努力地耕耘着。他们是我们这个城市中的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近年来,农民工子弟的生活越来越被社会关注,父母在外打工,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父母也不能有效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督,以致一些可避免的安全事故发生。这个暑假,由浙江农林大学3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红色少年宫”将流动于省内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通过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活动,更是融入了“红色教育”内容,从学习、生活、娱乐方面给农民工子女送去关爱和温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同时营造“红色文化热”。
浙江农林大学团委负责人表示,广大农民工是推进各项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一个特殊群体。推出“红色少年宫”等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后顾之忧,更好地团结凝聚他们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同时这种项目化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据临安市锦南小学教务处主任刘秋琴介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学困难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有些孩子的基础比较差。她曾经教过一个转学过来六年级的孩子,他连拼音是什么都不懂,他只能从头开始教。其次在就是学校的老师大多都是师范学校刚毕业的学生,教学经验还相对不足。流动强也是学校的一个特点,每年能剩下三分之一的留下就不错了。
“在学校,外来农民工子女被亲切地称为小蒲公英,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明天的太阳,传递着中国的希望。”临安市锦南小学年级辅导员马珊这么说。在纪念建党90周年、“五四”运动92周年之际,浙农林大“红色少年宫”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带领外来农民工子女读经典书籍、看红色影片、玩快乐游戏,让孩子们在获取知识、感受“红色”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浓浓的关爱和温情,增进了孩子们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浙江农林大学志愿者方能杰在离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时候,感慨万分:当我们说出再见的时候,从内心深处涌出的那不是真的离开,而是能见到他们的再一次。谁说农民工的孩子粗野,那是只有在粗野中才能显现出来的生机与活力;谁说农民工的孩子土气,那是只有在土气中才能流露出的朴实与纯真;谁说农民工的孩子不懂事,从他们的眼神里,从他们简单的话语中,他们是多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多么地希望关心、关注着他们的叔叔阿姨们能来到他们中间,当面表达他们最诚挚的谢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