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既还湿地原生态又促民生上台阶
作者:顾介铸 胡亚亭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16 8:14: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 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姜堰市溱潼镇湖南村7组农民徐汉卫一家就开始盘算着怎样布置新家这件大事。因为按照溱湖湿地风景区农民安置区建设进度,到本月底,该村最后一批拆迁户就能拿到63套新建农民别墅的钥匙。

  “我家原来有8间青砖小瓦房,建在溱湖边的一座‘孤岛上’,一到雨季一家5口人出门都得靠船,小孩上学、家里买个东西太不方便。这下好了,很快就能拿到一套190平方米的两层别墅了。”徐汉卫说,他一家人做梦也想不到,拿这套新房不仅不用再投钱,还能“倒找”3万多元。原来,他家原先8间房的拆迁评估价为16.88万元,而新房的优惠价仅为13.3万元。

  为了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姜堰市早在2003年规划建设溱湖湿地保护区时,就决定把临湖而居、分散凌乱的湖南村部分村民小组搬出来,重新选址建一处高标准设计的农民集中安置区。该工程2005年启动,实行分批实施,做到拆迁、建设与湿地修复保护相同步。到去年底,已累计完成临湖住宅拆迁近400户,先后有一期90户、二期80户、三期A区76户拆迁农民乔迁新居,目前,三期B区63套单体别墅和80多套老年公寓也基本建成,近期即可交付。而在这个过程中,在拆迁房屋周围的数千棵大树全部保留,并新栽树木上百万株,以修复湿地环境。

  溱潼镇副镇长王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溱湖湿地建设与保护已累计投入10亿元。其中,仅持续实施“退村还林还湿”这一块投资约2亿元,专项用于农民安置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全国第1家通过正式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溱湖景区管委会至今仍在活动板房里办公,80多名工作人员的办公、生活设施一直因陋就简,投资不足100万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