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酸雨已逐渐从珠三角转移 或因工业产业污染减少
作者:谢庆裕等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26 10:07: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自身之过还是邻居惹的祸?

    这些重酸雨城市的酸雨到底来自哪里?

    近年来相继荣获“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称号的清远,上半年却首次跻身全省酸雨最高频率的地区,清远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不能完全归咎到本地,“酸雨是一种区域性现象,它和出现地本身的空气质量并非完全对应,酸雨的源头可能来自其他地区。”

    该局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去年清远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清远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为98.3%。2011年上半年,清远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99.4%。

    “但酸雨频率却比较高。酸雨前体物在大气中可停留多天甚至几个星期,在气象因素的影响下,可随风迁移至上千公里以外,因此受酸雨污染的地方并不一定是酸性污染物质产生的地方。”

    类似观点也出现在另一个重酸雨城市肇庆,当地曾于2007年、2008年、2010年“戴帽”。肇庆环保局负责人今年曾向媒体表示,周边珠三角核心区的影响是肇庆城区酸雨频率出现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肇庆三面环山,受热岛环流和山谷风的影响,外围大气污染物会输送到市区,肇庆常年盛行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地处珠三角核心区的下风向,位于肇庆东部的发达城市空气污染物极易向肇庆扩散。”

    不过邻近肇庆,身处珠三角核心区的佛山也有自己的说法。佛山市环保局局长霍锡淮在上月与网民在线互动时表示过:佛山的酸雨究竟有多少是自己的污染物,目前来讲还没能具体弄明白。这是区域性的问题,要从区域性来解决。“佛山周边包括肇庆都是酸雨比较严重的地区,这些我们也觉得比较纠结,肇庆的工业不是很发达。治酸雨还是要从区域性的角度进行整治,省里面对酸雨的治理问题也是持这个态度。”

    这几年为了治理环境,佛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大批陶瓷、纺织印染、小火电厂等污染企业,但重酸雨区的帽子却足足戴了17年,不免让人费解。

    “在地图上,除了肇庆位于佛山西面外,清远和韶关都位于佛山的北面,佛山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东北风较多。也就是说,从清远和韶关吹来的风,可能经过佛山。”

    佛山市环保局另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空气污染是具有区域性的,“我们周边一些城市也有大量的陶瓷、纺织印染企业,他们的治污力度也影响到佛山的大气水平”。

    尽管各个重酸雨城市都声称遭受到周边的影响较大,但环保部门此前的一份调查报告分析,酸雨是中大范围的污染物,导致产生酸雨的大气污染物,约70%应是由监测所在地城市产生排放的,而其余30%则确有可能是受到其他外地城市的空气质量影响。

    有不愿具名的资深环保专家呼吁,城市应该多从自身找问题,空气是四处流动的,只有各自搞好了空气质量,整体区域的酸雨才会下降,“否则,谁也不能保证出污泥而不染。”

    污染结构悄然改变,联防联控是关键

    从近年我省酸雨结构和分布已经出现的变化情况来看,不少专家表示,周边影响并不能完全解释问题的存在,各地也更应着力从自身找原因整治大气污染,并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走出酸雨的困境。

    钟流举表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两大元凶。但目前燃煤燃油引起的二氧化硫的排放显著降低,氮氧化物占酸雨的比重增加,这与各地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对尾气污染控制不够有关。

    专家们的观点也从各地的一些调查数据中得到佐证。上月佛山市环保局副局长吕丹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佛山中心城区的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已经占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70%左右。“从酸雨成分看,佛山的降雨中硫化物比例在逐年下降,说明工业废气控制取得一定成效,而氮氧化物比例则依然上升,反映了石油类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排放增多。”佛山市二氧化氮的浓度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2005年全市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0.036毫克/立方米,到2010年已经上升至0.051毫克/立方米。

    清远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保持较稳定的趋势。而最近几年清远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却快速上升,汽车尾气所排放的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一位长期关注广东酸雨变化的研究员认为,“影响一个地方的空气质量主要是本地污染源造成的,各地必须加大整治才是根本。还是应该各家自扫门前雪,不要仅看到别家瓦上有霜。”

    早在数年前,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兑就呼吁在大气污染防止上,各地要实现联防联控。不久之后,省政府通过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珠三角9市建立起对灰霾监测预警的联防联控机制。

    与灰霾相类似,专家们认为虽然酸雨布局变化与产业转移没有必然关联,但地理上的邻近仍不排除有输送的可能。环保专家、佛山市政协委员罗斌华也指出,在几个重酸雨城市之间,可能存在一条“污染输送带”,互相影响。“清远、肇庆是作为佛山的陶瓷、纺织印染等重污染行业转移的地方,在地理位置上看,污染物可能通过大气在城市间输送,造成各个城市环境污染相互交联以及多种高浓度污染物在时空上的重叠,如果各地环保管制力度和企业的处理效果不好,就会对这片区域的大气构成威胁”。

    专家们认为,对灰霾联控机制的成功做法以及此前的大运会空气质量联防措施,都可以借鉴到酸雨领域,从范围上甚至可以从珠三角扩大到全省。“不仅在于空气质量的监测,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准入门槛上就应该有统筹考虑,联防联控,哪里保持生态、哪里发展工业,要符合省主题功能区的统一规划。”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一名资深研究员就举例建议,“例如一些山区城市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环境能力、污染驱散条件能否能跟上?同样的工业,珠三角的工人可能熟练些、工艺先进些,对大气的影响会低一些,但在承接转移的地方,工人素质、生产工艺能否跟上,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加强培训。总之,防治酸雨也要有上下一盘棋的思想”。(谢庆裕 达海军 黄慧盈 龙跃梅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