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让江苏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作者:王向前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31 7:31:4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协参政议政、履行职能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省政协高度关注农村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推动。今年,省政协又把目光投向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8月22日至23日,省政协举行十届四十三次主席会议,就农工党江苏省委提出的“关于切实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建议”提案进行集体督办,并围绕“加强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问题开展专题民主监督。委员们听取省和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情况通报,进行实地视察,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持之以恒,长期关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要活着,就必须呼吸,必须接受所有的“可吸入颗粒物”。8月22日下午,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亲自带队,率主席会议成员和部分委员们前往中石油南京销售公司平江府路加油站和南京市国际研发中心建设工地视察。在现场,委员们仔细察看了油气回收及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工程、扬尘污染防治及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工作。随后,在南京市环保局,委员们观看了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系统演示,深入了解南京市机动车污染防控工作情况及南京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体系。委员们深有感触地说: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不仅关系到我省的生产安全,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事,必须积极研究对策,尽快加以落实。

  多年来,省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一直十分关注大气污染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支招。

  早在2003年,农工党江苏省委在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针对我省大气污染状况,就大力呼吁“改善我省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得到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2007年,农工党江苏省委到常州、南京调研大气污染控制工作,并在2008年的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实行在线监管和建立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环境与疾病监测工作等一系列建议。

  2009年,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赴南京、苏州和无锡三市,就城市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进行调研,并与三市有关部门及省经贸委、环保厅、建设厅、农林厅、气象局的负责同志,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专家进行座谈研讨。在调研报告中,委员们不仅对大气污染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且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等十余条建议。

  这期间,民革江苏省委等其他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以及史宇、卞光辉等一大批省政协委员也先后就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在全省各地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今年上半年,委员们又先后赶赴泰州、盐城、淮安、常州、南京等市,就大气污染情况,与当地政府及环保、建设、农委、气象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视察了部分工地、燃煤发电厂、秸秆固化利用企业、汽车尾气检测站等场所。省政协有关部门汇总整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送省有关部门参考。

  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控力度不断加大

  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委员们的建议,既情真意切,又有利操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狠抓节能减排、流域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8.4%和23.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五年里,全省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达4500亿元,相当于“十五”的3倍。以南京市为例,“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平均为85.2%,相比“十五”的74.4%提高了10.8个百分点,总体好于“十五”平均水平。三项主要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总体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10年,我省首次明确,要把“蓝天工程”作为建设生态省的重要民生工程,要求“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成立了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颁布了《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全省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制订下发了《江苏省2011年度蓝天工程工作任务》、《江苏省蓝天工程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方案》。在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的总协调下,环保、发改、能源、经信、财政、商务等17个部门携手,围绕工业、机动车排气、扬尘、秸秆、其他大气污染源5个方面的污染防治重点,并将目标任务分解至13个省辖市,细化分解了279项目标任务,从各个方面入手,着力控制大气污染扩散。

  但是,由于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刚刚展开,监测标准相对滞后,监测设施相对不足,部分治理措施尚未得到完全落实。委员们的多次调研显示,随着城市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城市改造全面推进,工业废气持续排放,我省城市大气污染已由传统的煤烟型向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工地建设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叠加造成的复合型污染转变,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防治工作的难度逐年加大。

  防控大气污染,必须一着不让!2010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在目标任务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要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达92%以上,重点城市灰霾天数明显减少。2011年,省委、省政府又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作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个注重”要求、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八项工程之一。8月15日,省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绿色增长行动、碧水蓝天宜居行动、植树造林行动、生态保护与建设行动、生态示范创建行动等六项行动,明确当前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进一步加强水和大气污染治理,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力争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上尽快见到成效。

  孜孜以求,再献防控大气污染高招

  碧水蓝天,与你我休戚相关。有效地防控大气污染,让江苏的天更清澈、空气更清新,就是在为全体江苏人谋福利!在此次提案督办和专题民主监督活动中,委员们又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委员们认为,防治减少大气污染,必须加强源头控制。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排放、交通排放、扬尘污染以及秸秆焚烧。当前,要着力控制工业污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落后产能淘汰计划,不断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业,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以高新技术研发为重点的生产型服务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开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使用,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创新生产工艺,提高脱硫、脱氮和除尘技术,加强工业废气的治理和回收利用。积极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控制交通污染。认真开展建筑扬尘防治工作,加大对违规施工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土壤、料堆和汽车扬尘监管。制定沙尘污染防治预案,推行洒水压尘作业。加强加油站废气回收治理工作。重点推进秸秆还田、秸秆气化,防止因大面积焚烧秸秆而造成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委员们建议,防治大气污染,必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国家从2006年开始在包括我省南京、张家港在内的全国8个城市开展了城市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示范点工作。我省在南京市和张家港市建立了2个监测示范点,开展了大气污染、气象资料和死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大气污染与全市居民死亡监测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委员们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大气环境质量和连续监测和重点污染源排放的自动监控,提高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监测因子,把PM2.5、O3(臭氧)、CO(一氧化碳)和能见度等纳入监测体系,并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实时监控。逐步做到监测数据公开化。加强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建立长三角跨地区联合监测网络,共同开展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和预测技术、防治措施的研究,并根据预警发布标准,及时发布严重大气污染信息。

  委员们强调,防治大气污染,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我省除南京市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外,省及其他地市尚未将制定相关条例列入立法计划。现行《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也已不适应当前工作需求。委员们建议,要借鉴兄弟省(市、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经验,尽早制定《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对油品监管、油气回收、排放标准,对环保监测不合格车辆维修等方面的内容予以明确。同时要结合各地实际,依法细化地方性政策措施,规范具体执法流程,加强发改、环保、经信、气象、农林等部门间的联动,形成依法治污的合力。

  围绕减少大气污染,委员们还提出了很多意见:注意整治城市土壤扬尘源,高度重视光化学烟雾二次污染,更好地贯彻落实规划环评制度,加强防治重要性的宣传……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因为,在委员们的心中,让江苏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不仅仅是希望,更应当成为现实。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