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这样的生态循环链正是科技新农村样本
作者:林丹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17 8:17:1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通讯员 冯蝉璟 刘千 许平

  好吃的大米应该怎么种出来?餐桌上的蔬菜怎样才能有老底子的味道?除了鲜活地销售,农产品还会变出哪些新花样?

  记者昨天从浙江省科技厅获悉,浙江省5年一度的“全省农业科技大会”将于近期开幕,我省已经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科技推广工程,构建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山坳里的循环链,形成“生态农庄”

  在杭州,记者遇上过一位有着朴素的“科技创新”思路的普通农民潘陆根。

  他养猪,是为了获得猪粪喂蚯蚓;养蚯蚓,是为了喂养在山林里的鸡;而鸡排出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又可以当做蚯蚓和淡水鱼的饲料;鱼塘里的淤泥可以用来浇灌果树、竹子、蔬菜等;少部分粪便则连同生活污水和猪尿一同排入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气既可以用来点灯、做饭,又可以供乳猪、苗鸡取暖;沼渣则又可以喂养蚯蚓,沼液也是极佳的肥料。

  山坳里的循环链,环环相扣,形成了独特的潜川生态农庄。

  潘陆根说,这样养出来的鸡,仅供应周边的“农家乐”都不够;鸡吃蚯蚓生下的蛋卖到12元一斤仍供不应求;去年一年,这个小小的“山庄”,收入是500万元。

  潘陆根所在的临安市潜川镇海龙村,参加了杭州市科技局“科技新农村”项目,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产业已成为促进全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市农科院,都是小村村民的“合作伙伴”。

  “科技特派员”培训农民4.3万人次

  杭州创造了有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新模式,“科技特派员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规模和层次。”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徐植说,淳安县原来没有桑枝条栽培黑木耳产业,在市农科院蔬菜所菌种站科技特派员袁卫东等推广下,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成果,迅速成为当地新兴产业,2008年全县产量达到800万袋,新增产值200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仅杭州科技特派员,就培训农民达4.3万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21万余份;推广新技术、新品种600个,建立示范区6.5万余亩,帮助农民就业1.5万人次,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创办协会38家,创建利益共同体115家,扶持企业156家,实现产值4.3亿元。

背景链接

  来自浙江省科技厅的数据则显示,浙江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明显提高,不仅人才队伍、科研院所、平台建设等取得长足发展,还加快了农业科学研究方向与重点的调整,基本实现了从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同时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从主要突破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山地森林、陆地向海洋与空间方向转变,促进了我省60多个技术领域研发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或部分国际领先水平,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00多项。

  浙江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负责人表示, “十二五”是我省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