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个计划,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2 8:32:0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农村绿化建设计划

  【目标】 以打造“绿色青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持续推进“绿色南京”建设。到2015年,全市新增造林力争达2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8%以上。

  【举措】 充分利用宜林地、农民闲置土地及公共零星隙地进行造林绿化,通过实施道路绿化、水体绿化、庭院绿化、宅旁绿化、农田林网、公共绿地建设等,初步形成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森林;加强不同生态片区的互通衔接,力争全市宜林公路、铁路、江河湖实现全绿化,建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网架;吸引社会资本发展茶叶、果树、花卉苗木等特色经济林果,引导各镇街形成优势林业产业;开展全市湿地资源调查,编制全市湿地保护规划,出台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

  村庄环境整治计划

  【目标】 以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保护利用农村自然生态为重点,以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为主要目标,对郊县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显著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到2012年底,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和重点园区(开发区)、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等周边村庄环境整治,江宁区、浦口区、高淳县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60%以上。2013年,六合区、溧水县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60%以上,江宁区、浦口区、高淳县等区县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到2015年底,实现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覆盖。

  【举措】 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和村级集体投入,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参与村庄建设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

  古镇古村保护计划

  【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延续文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古镇、古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农村历史文化遗产。

  【举措】 组织开展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登记和整理工作,重点推动竹镇镇、湖熟街道杨柳村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治改善老街老巷环境,控制周边地区新建和改建建(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和建筑形式,做到建筑尺度、风格、色彩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结合乡村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南京名镇、名村品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