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正紧张有序展开
作者:游雪晴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8 8:22:5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讯(记者游雪晴)记者从日前在成都召开的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前沿科学研讨会上获悉,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此次试验将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花10年以上的时间获得更翔实的观测数据。这一次科学试验的实施,不仅可以更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的诸多科学问题,还能极大地推动青藏高原气象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推进气象综合观测新技术的发展,改进天气气候数值模式,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

    占我国陆地面积约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东西跨度超过25个经度,是世界上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对我国、东亚区域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均有极大的影响。

    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一直是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上世纪50年代,在科研基础条件还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我国老一代气象学家就创立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并取得了很多开创性成果。1979年和1998年,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两次联合开展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2006—2009年,中日科学家联合实施JICA一期项目“青藏高原及周边新一代综合气象观测计划”,构建了青藏高原东缘周边新一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此外,我国科学家还围绕青藏高原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地质、冰川、环境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在多个层面积极推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相关工作,并于2010年8月成立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筹备工作专家组和工作组,目前已初步完成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计划》以及《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观测试验实施方案》。

    前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以来,我国科学家在高原热源、大尺度环流及其与季风关系、地气过程与高原热力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前沿成果,但青藏高原观测站点稀少,数值模式存在缺陷,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前兆信号和气候变化异常的特征很难捕捉,制约了我国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及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提高,仍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探索和解决。

    此次研讨会,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集聚全国相关研究所、高校、业务单位等机构的80多名专家,围绕“青藏高原气象综合观测现状与问题”“数值模式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的能力和挑战”“青藏高原对亚洲天气的影响和作用”“青藏高原气候与全球气候相互影响”四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并着重讨论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重点、难点等相关问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