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底“档案馆”看百万年气候变迁 |
作者:吴红梅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25 7:35:5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在深深的湖底,“埋”着一个“自然档案馆”,而“档案”就是湖泊沉积物。别看馆里的“档案”其貌不扬,但是它忠实记录了所在地区的气候变化。日前,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沈吉研究员等参与研究的“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的动力学”,刊登在《Science》杂志上,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从2002年起,沈吉和他的研究团队就坚持在云南鹤庆盆地钻取湖泊沉积岩芯,通过对岩芯内花粉、植物孢粉等开展研究,专家认为如今全球变暖可能增加西南季风降水,有利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环境改善。 众所周知,云南是植物王国,生物多样性很丰富。“但是丰富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经过长期演化逐步发展而来,此过程除了和云南地形地貌有关外,还与当地的气候密不可分。”沈吉说,云南属于西南季风区,西南季风降水抚育着南亚和中国西南地区约全球1/3人口生存。与东亚季风相比较,全球学者对印度季风的研究十分薄弱。“印度洋的水汽,通过西南季风推送到云南地区,所以造就了当地降水充沛,气温变化不大。” 西南季风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存在从热带季雨林到现代高山冰川所有植被带,是全球植被空间分布的浓缩。如此典型的生物多样性的由来过程,应该从湖泊沉积档案中去寻找答案。“流水把大量的泥沙、粉尘‘搬运’到湖泊里,沉积更新,把植被、气候变化‘封锁’在湖底。”沈吉把它们看成“自然档案馆”,而编辑档案的第一步就是编年,“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钻取沉积物岩芯。” 从2002年开始,沈吉和其他研究人员就开始了漫长的“编年”工作。“选择合适的钻取点特别关键,”沈吉说,鹤庆盆地原本是个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湖泊,现在只剩下中间还保留下的两个小湖了。“从堆积学上来说,湖泊的中间肯定是沉积物最多的地方,所以我们打钻的点就是当时湖泊的中心。”经过近十年的“打磨”,研究人员获得了最深722米的岩芯,这也是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工程的第一钻。“722米的岩芯,距今已经有260万年了”,沈吉说。 专家发现,这些沉积物里保存多种植物花粉等。植物花粉如何记录气候变化呢?沈吉告诉记者,水动力很强,粗的花粉颗粒就会被它带入湖底。“比如发现常绿阔叶植物花粉,代表当时降水充沛、气候温暖;而降水少、相对干旱时,沉积物中会出现灌木丛花粉、杂草花粉。”为岩芯切片,共发现了几百种植物孢粉。 在目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西南季风是否对探寻未来的气候变化有所帮助?“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找到规律,以此来推断全球现在处于增温还是降温,或者什么时候增温,什么时候降温,知道现在属于哪个周期。”沈吉说,如果我们现在正处于间冰期,那说明今后气温要变冷;反之,说明未来气候要变暖。根据这一成果理论及“自然档案馆”记录,可预测未来全球变暖将有可能增加西南季风降水,有利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生存环境改善。 从地质记录来说,现在的气候应该逐步走向寒冷,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大气、环境影响太大,使得降温的时间迟迟往后推。“希望这次研究对未来气候变化有借鉴意义。”沈吉说。 本报记者 吴红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