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造太阳”持续烧钱 商业化要等到本世纪中叶
作者:陈瑜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31 11:59: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今年年底,由我国承担的ITER计划任务中的首个导体部件将出关运往欧洲,这意味着我国ITER采购包制造迈出标志性的一步。

  ITER计划,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人类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两个轻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一次大胆尝试。由于核聚变也是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因此,ITER计划又被形象地称作“人造太阳”。在法国卡达哈什,“人造太阳”初现雏形——一个用来容纳反应堆装置的17米深的大坑已经挖成,施工人员正在里面安装用以防震的500根强化钢筋混凝土柱。

  以上种种都在为一个被追问了多次的问题——“人造太阳”的未来,做着注解。

  一个烧钱的“太阳”

  谈及核聚变,不得不提及上世纪50年代初人类就实现的氢弹爆炸。但要利用聚变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必须对剧烈的聚变核反应加以控制,这就是受控核聚变。

  ITER计划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聚变实验堆,探索和平利用聚变能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为实现聚变能商业应用奠定基础。该计划早期被称为“强国俱乐部”,它在1985年由美国和前苏联两国首脑倡议提出,由美、苏、欧、日共同启动。但进展并没有想象中快,从1988年开始概念设计到2001年完成《工程设计最终报告》,就花掉了13年。

  1998年,美国退出ITER计划。但在2003年我国正式加入该计划谈判期间,美国又重返这个“俱乐部”。2005年6月,中、欧、日、韩、俄、美6方共同签署了《ITER场址联合宣言》,确定将ITER场址设在卡达哈什。当年底,印度加入ITER计划谈判。2007年10月24日,ITER组织正式成立,ITER计划进入装置建造阶段。

  这项号称本世纪最为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项目,总投资达百亿欧元。

  有人认为,钱是制约ITER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丁明勤介绍说,ITER项目的费用估算是以KIUA为单位的(1KIUA=1百万美元)。2001年的成本是以1989年美元不变价格来估算的,时至今日,相关材料、人工等制造费用都大幅增长,以现在货币价格计算的建造费用显然要大于原来的预估值。

  ITER组织成立后,对设计进行了评估,修改了一些设计(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重新考虑了设备安全等),建设成本有所增加,但ITER组织已经采取并在继续采取相应的费用控制措施,包括控制项目支出、控制人员规模、节约办公成本等。

  ITER计划是有7方34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计划,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是显见的,但是ITER也是7方34国对全世界的坚定承诺。虽然7方有不同的决策机制、不同的文化,但“信誉”对谁都是最重要的。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