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民勤农民:在生态治理中致富
作者:宋振峰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6 4:12: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今年过年,家里人终于能吃上羊肉了,这还得感谢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呢。”1月21日,农历腊月廿八,刚宰了只羊的民勤县三雷镇下雷村村民白昌平高兴地对记者说。

  一个农民过年能吃上羊肉,跟石羊河治理有啥关系?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在石羊河治理前,白昌平家里只养过鸡,从没养过羊。

  养鸡,对他们家来说,也只是小打小闹,谁也没把这当“正经事”。可不,从1991年开始,白昌平便在村子附近别人开垦的大片荒地中,承包了30多亩种籽瓜,一年到头,挣1万多元。“有这收入,我还搞啥养殖?”

  “籽瓜好是好,就是费水。不过,水费全村人分摊,大家都尽可能多浇,跑水了也没人管。”白昌平记得,那些年,天还旱,一亩地一年最少浇8次水,种瓜的沟,他每回都“浇得透透地才甘心”。

  那会,白昌平压根没想到,正是像他和村里人这样严重过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使得家乡民勤,天然植被开始成片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民勤生态恶化状况,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2007年,总投资达47.49亿元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就是那一年,政府彻底不让种荒滩上开垦的地了,当时我就气得骂娘,心里没怨气,假的。”白昌平回忆说。

  不让乱开荒了,还改革水权,他家只有12亩地能有水浇。“水分配到户了,多用多交钱,大家都算计着用,水流到哪,人走到哪,自觉清淤、修渠,生怕堵水、漏水。”

  水省下来了。可一下子,白昌平感到手头紧张了一大截。伺候年老的父母亲得用钱,正在上学的两个小孩也得花钱,媳妇还常年有病。一大家人都瞅着他。但是,没了主要收入来源,咋办?

  2007年11月,上高中的女儿跟他要12元钱,想买一套学习辅导资料,可白昌平就是拿不出来。他和爱人相互抱怨,最后还打了一架。

  “紧接着,当年年底,我父亲过世了。2008年过年,真是难心死了。”白昌平说。

  没办法,这一年刚过完年,白昌平便出去打起了零工。他装过车,卸过化肥,还挖过一个多月自来水管道。“咱岁数大了,也没人爱要。一年到头,凑凑合合挣了五六千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白昌平告诉记者,“小孩要零花钱,想多给点,也没有。”

  “不是政府不给咱想办法。”白昌平说,“村里经常号召说,让打日光温室,说省水,还能增收,可我老担心,温室投资大,万一亏了咋办?”

  2009年,看着邻村村民建的日光温室,一棚西红柿可以卖两万多元,白昌平再也抵挡不住日光温室的“诱惑”了。

  当年9月,白昌平终于在自家地里建起了一座日光温室,种起了西红柿。到第二年4月,他的一座棚挣了1.4万元。

  “手头一下宽松了,小孩要个钱,咱也不难肠了。”有了信心的白昌平又建了座日光温室。

  也是2010年,民勤县还号召村民搞养殖。这回,白昌平主动响应。“事实说明,政府说的对,鸡蛋确实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得多种方式挣钱。”

  2010年8月,靠着政府提供担保的妇女小额贷款,白昌平贷了几万元钱。他花了1万多元,修了座养殖暖棚,剩下的钱,一次性买了16只羊,一只羊平均花了630元。

  当年,这16只羊下了19只羊羔。次年,也就是2011年5月,白昌平将羊羔全卖掉了。“羊肉卖了1万余元,一张羊皮还能卖70多元,反正总共卖了1.5万多元,不光把当时买羊的钱挣回来了,还净赚了16只基础母羊。你看,去年下半年,这些羊,又下了16只羊羔。”他扳着指头给记者高兴地算着账。

  “靠着党的好政策,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白昌平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姑娘上大专,一年学杂费等上万元,咱从来没发愁过。这不,今年过年,我把最大的这只近30公斤的羯羊宰了,一家人能美美地过个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