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垦利:打造蓝色高效生态样板
作者:魏东 李志海 王…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7 7:32:3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垦利讯 近来,垦利县农民李新景与人在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内合伙承包的160亩海参池塘,忙着收获。据李新景预计,海参销售收入能到160万元。

  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昔日盐碱滩上建起的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已成为当地蓝色经济的“聚宝盆”。示范区规划面积30万亩,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开发海参养殖区9万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年可实现收入12亿元。

  3年前,这里除了大片野生着碱蓬的荒滩,只有零星散布的少量虾池。由于养殖管理方式粗放,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水质污染严重,养殖户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水产养殖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分析形势、研判利弊,东营市和垦利县确定了“循环利用海水资源、高效生态开发滩涂”的现代渔业之路。

  在泥质沙滩养殖海参,没有现成的路子走。于是,具有丰富海参养殖经验和雄厚实力的大连有德集团,成为最先被引进,并成功养殖商品海参的企业。日前,在有德集团开发的海参养殖片区,一名身穿红色潜水服的员工“扑通”一声跃入水中,水面气泡还未消失,就见水面伸出一只手来,手心里托着3条10余厘米长的海参。该公司负责人徐德红抓起一条海参说,这是海参中的精品,现在这里的每亩水面可产鲜参100公斤,产值可达万余元,效益是养殖虾蟹的10多倍。

  在黄河口现代渔业区,提高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生态效益。这里的标准养殖区实行灌排分设,海水通过自然潮汐被引入防潮大堤内的条型蓄水库,再提灌到沉淀泥沙、净化水质的专用池塘,然后,通过独立输水灌渠沿途进行分流,导入一座座百亩成方的海参养殖池塘,进行海参养殖;随着淡水的逐渐蒸发,海参池内的海水卤度逐步提升,而后被置换排放出来,再被引入虾蟹、卤虫养殖池塘;随着海水卤度的进一步提升,养殖尾水进入原盐生产区晒取原盐,提取溴素,全部实现了高效利用,没有污水流入海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