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光伏行业“自救”:国内市场需求成发展新引擎
作者:马爱平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31 11:31:1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图为宁夏发电集团红寺堡光伏电站的太阳能电池板。截至目前,宁夏发电集团共投资23亿元,建成光伏并网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103.33兆瓦,累计发电量已达6255万千瓦时,成为“点亮”新能源的基地。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2011年,全球光伏行业遭遇到严寒的冬天。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最高价曾达约500美元/公斤的多晶硅(光伏组件主要材料),2009年末迅速跌至100美元/公斤。此后,多晶硅价格持续下降。2011年,海外需求萎缩,加之国内光伏产能建设过度,目前多晶硅价格已跌至30美元/公斤,国内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无法盈利。

  面对困境,国内光伏企业如何度过难关?

  光伏企业的“自救”途径

  太阳能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近几年光伏行业深受市场欢迎得以迅速发展。中国自2007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光伏电池与组件的生产国,产品主要出口欧洲。2010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建设了大量太阳能组件产能,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光伏行业面临供过于求的态势。

  2011年,作为全球光伏组件最大的需求地,欧洲多国不断削减太阳能政策补贴,另一个重要市场美国,在2011年10月19日,SolarWorld及其他六家公司向美国政府提起调查申请,指控中国公司对美倾销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并收受中国政府的不当补贴,要求美国政府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这对90%的光伏组件需要出口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在国内已拥有庞大太阳能产业链且光伏组件出口受阻的背景下,通过在国内以及欧美以外的地方建设光伏电站、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成为国内企业解决产能过剩、应对当前情形的主要途径。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