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健康与发展,孰轻孰重?
作者:黄婷婷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2 12:35:0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把手段当成目的。


  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工厂鳞次栉比,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增长速度与幸福指数并不成正比,经济发展付出高昂的环境成本。奢侈品可以买得起,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和不损害健康的环境却成了奢望。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仅仅是手段,以健康为基础的幸福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知道发展就要付出代价,但代价有极限,环境质量有底线。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明确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底线,阐明了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和迫切要求。强调健康是底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把握了健康这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就有了基本准则,环境保护工作也就思路全开。


  明确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底线,准确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


  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各国行驶得有前有后,有快有慢,但都要经过相似的阶段,遇到类似的矛盾。如果能准确把握每个阶段的特征,就能尽量化解矛盾,让发展更快更稳。


  我国处于什么阶段?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经济增长连年保持8%,城市化水平接近50%,但石油消费量超过4亿吨,煤炭消费量可能达35亿吨,农村仍有80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十一五”期间发生232起环境事件,56起为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事件。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城市化快速推进;一方面资源消耗强度大,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矛盾突出。从理论上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类似阶段。在工业化的黄金时代,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付出了惨重代价。比如,英国经历了雾都之痛,4000余人丧生;日本发生过水俣病事件,患者过万;阳光明媚的美国洛杉矶也未能幸免,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造成400人遇难。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呈现出相同的特征,那就是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开始影响公众健康。这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不是我国特有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松警惕,因为我们还面临这样一个事实: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化过程经历了两三百年,但所有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足1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2%。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要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实现从传统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化进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会表现得更为集中。除了共性问题,我国发展还存在自身的短板,比如法制建设不健全、利益关系过于复杂等,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工业化的脚步不应阻挡,也不可阻挡。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阶段,我国正在经历;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回避。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复杂的国情,我们必须以前车为鉴,少走一些弯路,少付一些代价。


  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最大的弯路就是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公众健康的惨痛代价。因为健康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是所有人的事情。健康代价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健康问题没有退路,一旦以健康为代价,发展的走向就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6年前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至今仍在当地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健康影响。一言以蔽之,健康不应成为发展的代价,而应成为发展的底线。


  中央提出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底线,准确地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及时的。再不给发展设置一条底线,环境问题可能集中暴发,伤害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子孙后代;再不给发展设置一条底线,发展将如脱缰之马,不再安全。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


  现实中,损害群众健康的行为还时有发生,健康是底线的理念还没有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地方政府还没有切实承担起保护公众健康的责任。原因在于:


  地方政府对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还不到位。一些地方有时急功近利,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抱得金山银山,失去绿水青山。一些地方对以人为本的精神理解不深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这是一条极为朴素的常识,但一些地方习惯了往前看,却没习惯回头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健康问题上却一笔带过,无异于舍本求末。


  地方政府把握不好环境、发展与健康的关系。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优良环境有益于人类健康,不良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类80%的疾病都是不良环境因素所导致。一些地方虽然能较好地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但还不能准确把握发展、环境与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发展、环境与健康的协调关系,指导地方政府切实承担保护公众健康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中央提出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底线,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如果说,发展与保护谁先谁后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那么发展与健康谁先谁后,答案应当是非常明确的。


  正确与错误只有一线之隔,输赢往往在分寸之间。明确健康是环境质量的底线,地方政府在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时就有了准则,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分寸。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