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个石漠化山区地质灾害点的呼唤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5 4:18:4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3月的南国大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但是,对于刚从一场地质灾害的惊险回过神来的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拔贡镇洞江村的几户村民来说,心中更多的是担忧与无奈。 处在大石山包围之中的洞江村昔日绿水青山,树林环绕家园,但是长期的人为破坏,加上特殊的地质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石漠化。如今,巨石不知何时从山上滚落的地质灾害隐患像梦魇一样困扰着部分群众…… 说起2月14日凌晨那场惊心动魄的地质灾害,58岁的村民莫金鲜至今心有余悸。“只听‘嘣’的一声,接着又是一声巨响,我赶紧起床,发现隔壁妹妹的房间被很大的石块砸中,完全塌了,当时我吓得直打战。” 洞江村有600多人,由于土地稀少,村民多是几户几户地散居在山脚下,此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共有3户人家。莫金鲜家的房屋被巨石碾压坍塌,一户邻居的房屋直接被巨石击穿,一户房屋受损。灾害还造成两位村民受伤。 记者在现场看到,莫金鲜家木质结构的房屋犹如地震废墟一般,一颗上吨重的巨石被破碎的木板覆盖,石块上则是一个被砸坏的木床。还有几颗巨石穿过他家的房屋,直接滚落到山脚下的农田里。 “石块直接砸到我妹妹的房间,幸运的是我家是比较旧的木房子,否则她可能就出不来了。”莫金鲜告诉记者,他的妹妹莫兰嫔只受了点轻伤。 莫金鲜邻居家水泥结构的房屋也被滚落的石块砸中。记者看到,一颗巨石横卧在房屋中间,墙壁上留着被它击穿的直径一米多长的窟窿,山坡上白花花的碎石显示了石块滚落的痕迹。房屋的主人因为在外地务工而幸免于难。 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村民们认为这是大自然的报复。“山上的植被没有了,水土流失了,一长时间下雨,石头就容易松动、滚落,山腰又没有树木阻挡,住在山下的人就遭殃了。”洞江村党支部书记莫英才说。 “这里的山上从来没有长过大的树木吗?”记者问。 “有!过去这里是树木成林,不过上世纪50年代,很多树木被砍掉当柴火烧了,70年代和80年代,残存的一些树木也被村民砍掉卖钱。这几年政府实施退耕还林,仍有少部分村民,出于生活考虑,在山上放养黑山羊,于是植被越来越差,现在几乎是杂草也很少了。”莫英才说。 洞江村的遭遇是我国南方石漠化地区的真实缩影。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也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东等多个省份,严重的地方只见白花花的石头,甚至寸草不生,成为“生态绝境。” 地处广西西北部的金城江区,是石漠化的重灾区。金城江区发展改革局局长覃树抗介绍,全区将近一半的面积是石漠化山区,石漠化不仅给群众的饮水、灌溉造成困难,而且带来大量的地质灾害和隐患。 记者了解到,目前,洞江村地质灾害点的几户村民还寄居在村子的小学里,虽然每户能够获得1万元的房屋保险赔偿和1.5万元的危旧房改造资金补助,但何时能重建家园,他们心中没有答案,更多的是无奈与叹息。 “山顶上是否还有松动的石块?”记者问。 “现在还没敢上山查看,这几天一直下雨,石块太滑。”莫英才说。 “你们还在原址建房子吗?” “只能在原地建房子!我们这里山多地少,找不到另外建房子的地方。” “你们在原址建房子,多不安全!” “你说,哪里安全?!”莫英才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里山坡一侧曾有一个小火车站,由于山上经常有石块掉落,火车站就搬到山的另一侧,没想到还是不安全,不时有石块从山上滚落。 环境灾难之后往往是对生态的极度期盼。“希望政府能禁止村民上山放羊,随着这几年退耕还林,山上的植被刚刚有点恢复,羊一吃就什么都没有了。”村民蒋凤强说。 金城江区林业局局长莫苛潮建议,国家能多给像金城江区这样的石漠化重灾区一些生态公益林指标,并且提高补偿标准,“现在是每亩每年10元,这个标准太低了,群众积极性不高。” 然而,洞江村的村民可能并不知晓,“十二五”期间,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更加重视石漠化的治理,他们的生存环境将迎来转机。 2011年底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且将滇桂黔石漠化区作为连片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扶贫攻坚。 河池市委副书记秦斌介绍,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河池市委、市政府提出“人下山,树上山,羊入圈,草绿地,药盖石,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的扶贫新思路。“只有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才不会到石头缝里种庄稼,生态才可能恢复。” “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南丹县、天峨县都是石漠化重灾区,希望能将这3个县区划入滇桂黔石漠化区连片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扶贫攻坚。”秦斌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