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注三江源 三江源鼠害猖獗千里草原满目疮痍
作者:姜辰蓉 顾玲  文章来源:西海农民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0 9:25: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青海新闻网讯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原密布,江河众多,被誉为“亚洲水塔”,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鼠害猖獗的困扰。草原大面积退化,产草量降低,原本水草丰美的三江源有变成“黑土滩”之虞。

  三江源地域广阔,总面积36.29万平方公里,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的生态环境独特、原始而脆弱。

  记者不久前来到鼠害猖獗的地区之一———玉树州囊谦县了解到,在囊谦县1663万亩草场中,就有860万亩存在鼠害。鼠害严重的草场,每平方公里有鼠类出入的洞口达3000个左右。玉树州杂多县有8个乡,其中6个乡鼠害严重,鼠害草场面积占到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0%以上。

  玉树州农牧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玉树州对草原构成威胁的有害鼠类主要是高原鼠兔、中华鼢鼠和田鼠,全州鼠害面积已经占玉树州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50%以上。

  与玉树州相邻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果洛州农牧林业局局长周桑介绍,果洛州现有鼠害面积3841万亩,占全州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3.9%。在鼠害最为严重的玛多和达日两县,共有2850万亩的草原受鼠害困扰,占两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0%以上。

  在玉树和果洛采访期间,处处可见横行无忌的老鼠和密密麻麻的鼠洞,一只只肥硕的鼠兔在人前面窜来窜去,毫无怯意。在公路上行驶,汽车不时会压死在车前乱窜的老鼠。记者在玛多县扎陵湖乡看到,草原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鼠洞,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就有七八个,草场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广阔的草原已成了老鼠享乐的天堂。据统计,三江源鼠害面积已达966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3%。

  玉树州曲麻莱县副县长龚却佳说,过去老鼠都在河滩地上,构不成什么威胁,现在全都跑到草原上来了。许多牧户因为自己的草场老鼠泛滥成灾,把草都啃光了,无法生存,只好流落在外面,有的求亲靠友,有的租草场勉强维持。许多当年的富裕户都因为生态恶化变成了少畜户或无畜户,坠入了贫困的深渊。老鼠吃光了草场,也就是吃掉了牧民的家,这些人实际上就是被老鼠赶走的。

  青海省草原站的工作人员三智才旦告诉记者,三江源地区的鼠害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泛滥的,这其中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过牧、对草场只利用不保护等人为因素。高原鼠兔、中华鼢鼠以及田鼠是破坏高原植被的巨大杀手。三江源地区鼠害猖獗,其表现为发生面广、点多、密度大,害鼠不仅啃食草叶草根,而且掘洞翻土,造成大面积的黑土滩。

  玛多县是果洛州鼠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草原害鼠主要有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其中以高原鼠兔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危害最大。据统计,每公顷高原鼠兔平均有效洞口有579个,每公顷有鼠兔120只。与玛多县毗邻的达日县鼠害也愈演愈烈,以田鼠、鼢鼠、鼠兔为主的鼠群,肆无忌惮地从牛羊嘴下夺食。

  玛多县委副书记才太本说,近年来,鼠害发生的周期缩短、规模扩大,这对原本恶化的高原生态无疑是雪上加霜。鼠兔不仅大量采食优良牧草,与牲畜争食,更为严重的是它们的洞道密集,造成草地水土流失。特别是经夏秋雨水冲刷和冬春冻融侵蚀的影响,形成“秃斑”和“黑土滩”。据统计,黄河源区有50%的黑土性退化草场是因鼠害所致,有些地方已经到了“鼠进人退”的地步。

  据了解,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各州县,也采取了一些灭鼠措施。记者在三江源采访时,看到不少地区正在尝试一种架设鹰巢招鹰灭鼠的技术,这是一项生物灭鼠工程。但据牧民们介绍,这种方法虽然不会造成鼠类天敌二次中毒,但是鹰的数量十分有限,灭鼠进度过于缓慢,无法从根本上遏止鼠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资金不足、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三江源地区的草原灭鼠工作,许多地方政府只能“望鼠兴叹”,无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囊谦县草原站工作人员宁洪才告诉记者,目前灭鼠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空间不连片、时间不连续。不连片、连续灭鼠,当时看着效果好,但是鼠害很快就会回潮。因为老鼠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和惊人的繁殖力,不出两年就会恢复到灭杀前的数量。同时,灭鼠主要采用药物的方法,副作用大。而药物灭鼠,在杀死害鼠的同时,也杀死了害鼠的天敌。狐狸、鹰、黄鼠狼等鼠类天敌也会误食毒饵和死鼠而死。由于天敌的繁殖能力远远比不上害鼠,鼠害回潮的危害更大。同时,长期使用药物,也使许多害鼠产生了抗药性。

  当地的牧民群众十分担心,近年来草原上鼠害猖獗,如果再不抓紧治理,那么用不了多久,老鼠将成为草原上的主角,到那时,我们在草原见到的将不再是羊群和牦牛,而是鼠群。

  针对这种情况,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应加大对灭鼠技术的研发力度。开发更加可靠、有效的灭鼠药品和手段,既避免其他生物二次中毒,也不会对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近几年来,三江源地区气候变暖、草场退化加剧,鼠害也越来越泛滥。鉴于三江源在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应组织有关专家力量,对三江源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真正从源头上提出治理鼠害,恢复三江源植被、生态的有效办法。 (新华社记者姜辰蓉 顾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