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个中国村庄的“绿色”变迁 |
作者:陈忠华 梁赛玉 …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0 3:03: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年近六十的任忠义当了35年峙庄村村支部书记。在他的记忆里,十年前的峙庄村还是黄土高原上一个风沙肆虐、土窑遍地,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100元的贫困村庄。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地处雁门关外的山西省朔州市张蔡庄乡峙庄村,人均收入达到9600元,其中40多户在城里买了新房,14户家庭添置了汽车。 这个曾经完全靠农业吃饭的山中村庄,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的轨迹。 “当年,我们村是一个纯农业区,靠天吃饭。每户就靠种三、四十亩地生活,但全是沙田坡地,再加上十年九旱风沙多,广种薄收。”任忠义回忆道,24岁刚当上村支书时,他有使不完的力气,“恨不得把这村弄得翻天腹地的变化”。 为增加收入,峙庄村村民开始养羊。全村600多只羊由2个羊倌放着,每天在村子附近的山上啃食。但过了多年,老百姓的腰包还是没鼓起来,反倒是山上的植被破坏得越来越厉害。 200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在内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任忠义觉得这是个好机遇,改善生态环境不说,每亩地还补助200斤粮食,退耕后种植的苜蓿等植物可以作为羊的饲料,也可以直接卖钱。 现在,退耕还林使得村里原有的1.2万亩耕地仅剩1180亩,每亩地居民可获国家200斤粮食。全村的耕地也由专业队伍管理。 随着耕地减少和林草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转变原来单一种地养羊的观念,开始走向附近的城镇里打工、经商,还有的村民从事起护林防火工作。 2009年,一个更大的机遇摆在了峙庄村民面前,峙庄村周围的几万亩荒山,成为朔州城市周边绿化的基地。 任忠义乘机带领村民组建了造林专业队,加上来自周围村庄的劳动力共500多人,到处植树造林。据测算,参加造林专业队的村民每年仅种树收入就在1万元以上。 “现在,村里的青壮年都上山种树,或是开水车跑送水的活儿,拉一吨水可以挣15到23元,一年下来挣个七八万没问题,”任忠义说。 而今,记者沿着整齐的林间水泥路探访峙庄村,一路上全是绿油油的油松、樟子松等林木,村民的房前屋后也被40多种、10余万株金叶榆、侧柏等观赏树木覆盖。村域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由6.2%增至70%以上。 尽管院中还晾晒着玉米,村民阎金禄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为种树的外来劳力供应饭菜。40岁的闫金禄还兼任着村里的村支部委员,办公室委员和护林员,领着稳定的每月700元的工资。 “从饱受生态恶化、贫困交加之苦,到养羊破坏生态,再到重建生态、靠生态致富,峙庄村经历了一次生态‘轮回’,开始收到生态的回报。”同行的朔州市朔城区林业局局长李文明说。 当问及为何能够带领村民完成如此漂亮的“翻身仗”时,任忠义想了想说:“国家政策给了你机遇,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机遇。”(记者 陈忠华 梁赛玉 晏国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