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保护中筑起生态产业之路 |
作者:萧柳 官群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1 8:23:4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沿黄河溯流而上,与早已柳暗花明的循化、尖扎等地相比,五月的兴海县还没有完全驱走冬季的身影,河卡山上时风时雪,平均海拔4000多米之上的广袤草山还呈现一片枯黄,正渴望着春天的来到。 然而,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不但没有阻挡住兴海县谋求跨越发展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建设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兴海被列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在转变发展方式,立足“生态立县”,凸显生态特点,打好生态品牌,做好生态产业文章中实现突破,筑起生态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身处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兴海县,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亮出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共完成义务植树造林22.4万株,人工造林2千亩,封山育林8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栽1.5万多亩,总投资达2200万元。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各类草场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为农牧民发放生产资料补贴400余万元,为农牧民走上生态产业之路蓄积了能量。 5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距县城20多公里的唐乃亥乡上村,这里平均海拔2700米,加之紧依黄河,营造了这里植被葱郁、气候温湿的“小气候”。在县兴发富民唐乃亥乡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更太的引导下,眼前是占地50亩的集中建成的蔬菜种植大棚,棚里的韭菜、菜瓜、萝卜、黄瓜等各类蔬菜长势正旺。 据更太介绍,这块土地原来只是种庄稼和打碾,2007年,在政府鼓励下,这里建起了蔬菜大棚专业合作社,村里的56户村民加入进来。以前种庄稼只能维持“口粮”,现在种菜每个棚都能挣上万元的收入,他家4口人以前年人均收入只有1千多元,现在人均已达4千多元,这等于在家门口“栽下了摇钱树”。 聊起近年生态产业发展,农牧干部一脸感奋。兴海县在通过加大科技推广等一系列措施力推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今年又推出新举措,全力推动传统农牧业向集约化管理、生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曲什安、唐乃亥、河卡3个乡镇11个农业区的春小麦,杂交油菜、青稞、优质蚕豆和马铃薯等基地建设,不断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扩大种植规模。在唐乃亥乡桑当、明星两村集中种植1千亩优质枸杞,在唐乃亥中、上两村原有66座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同时,利用曲什安镇莫多村在县城的土地,投资300万元新建100座蔬菜大棚,不但可以满足当地蔬菜供应,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唐乃亥中村依坡建起的拥有70多个畜棚的牛羊育肥基地,养殖户马文奎说,基地于去年建设,现在存栏育肥4000多只羊,就近充分利用当地和贵南、同德两县饲草资源,既节约了成本,育肥羊通过销往西宁和外省区又卖得了“好价钱”,提高了出栏率,增加了养殖户收入。 一条条特色生态产业之路在农牧民的脚下延伸,兴海县在“十二五”开局后乘势而上,一长长“生态牌”打向辽阔农区、草原。 充分利用河卡有机畜牧业这块招牌,完善和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以发展有机产品为目标,启动有机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当年生牧草种植1万亩,划区轮牧分割围栏2万亩,在白龙、宁曲、五一、红旗等村新建4个有机养殖基地200亩,扶持发展青海楠迦生态环境开发有限公司生物有机颗粒肥加工项目。在河卡镇上游村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有机养殖小区1个,修建标准畜棚30座,草料棚10座;在温泉乡盖什干村新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节能温室蔬菜、饲草料1000亩,养殖生猪100头;在子科滩镇黄清村雪域生态物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占地1.5万平方米的牦牛奶制品生产加工基地。逐步形成以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园为中心,辐射不去周边地区种、养、加、销为一体的有机畜产品产业链…… 穿越兴海县百余公里的黄河在巨谷中前行,虽然波澜不惊,却于无声中呈现的是雄浑之势,正如它身边这块充满希望、谋求跨跃的土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