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揭秘水洞沟人早期生活:以捕猎采集为生人数不多
作者:庄电一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2 3:49: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昔日水洞沟:古人类如何生活

  今日的水洞沟,属于半干旱半荒漠区。但在五六千年至三四万年前,水洞沟附近不仅有丰沛的湖水,而且有茂盛的青草、灌木,还有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钟侃向记者描述了当时人类生活的图景: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依靠自然,因此,哪里条件好他们就到哪里去,环境变了,难以生存了,他们就离开了。过一段时间,条件改善了,就又有人来了,就这样断断续续延续了两三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到了明代,水洞沟附近又开始修筑长城,屯兵驻守。

  早期的水洞沟人,是以捕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由于资源有限,水洞沟人群的规模不可能很大。据钟侃所说,多的时候可能有几十人,但不会超过百人,少的时候可能只有十几个人。即使到了后期,水洞沟人也不会很多,水洞沟遗址的灰烬不很厚、也不够密集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几个文化层的发现,则反映了当地气候条件的多次变化。

  王惠民介绍,在第五次发掘中,考古专家首次论证并确认了水洞沟人间接用火、掌握“石烹法”的证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民对资源环境的高度认知、利用能力和因地制宜、机动灵活的生存方略,已从迁徙游动的狩猎、采集经济逐步转向定居生活的农业经济。水洞沟人烧石烹煮食物、进而改善水质的创举,在文明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洞沟人用火模式的转变,对整个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的研究都有重要启示。

  钟侃向记者透露,他们曾在水洞沟遗址的上部发现过新石器时期的十几片陶片,虽然过于残碎很难辨清器形,但可以看清的是,它们是夹砂陶,很可能是一种炊具。

  水洞沟人的来历:是土著居民,还是来自西方?

  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是如何加工的?具有哪些技术特点?

  在欧洲,旧石器加工最为人知的是莫斯特技术和奥瑞那技术。令人惊奇的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水洞沟的有些石器也应用了这些技术。有学者因此将水洞沟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代名词,认为水洞沟人来自西方。

  海外有学者根据水洞沟出土石器的特点,将它与欧洲出土的石器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进而认为水洞沟文化源自西方。而国内有学者认为,水洞沟文化应是本土文化。也有学者认为水洞沟文化具有西方文化特征。水洞沟人到底是西方来客,还是当地“土著居民”?至今难下定论。

  在水洞沟,不但发现了具有典型欧洲莫斯特文化、早期奥瑞那文化特征的石器,也出土了具有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小石片文化特征的石器,有的还具有典型的细石器文化特征,磨制石器、琢打石器、磨制骨器和间接用火等新兴技术,在水洞沟不仅已经产生,而且开始普及了。

  在第五次发掘过程中,专业人员在深入研究了水洞沟石器的“西方技术”的同时,又发现并研究了它们多样性的特点。研究发现:在水洞沟,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文化主流,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模式常常共存。在不同阶段,不同的主流文化此消彼长,而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行为能力的提高和技术形态的创新。

  钟侃告诉记者,虽然经过多次发掘,考古工作者只在很多年前发现过一块距今2万年左右的人类顶骨,且已相当残破了。虽然如此,考古专家依据现有材料还是可以推断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钟侃介绍,由于当时生存条件差、生活艰苦,人们的寿命都不长,在14岁以下的约占30%至40%,能活到50岁以上的,可能连10%都不到。水洞沟人究竟长得什么样?水洞沟人来自何方?水洞沟人去了哪里?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或许下次发掘会找到答案。 (本报记者 庄电一)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