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州尝试三五年内完成垃圾分类 |
作者:黄少宏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8 10:20:2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王伯光(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焚烧是垃圾处理的主导方向” “焚烧是垃圾处理的主导方向”,王国光也对焚烧表示赞同。他指出,焚烧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最好办法,可减量比例约80%,同时还可以发电。 不过,他也指出要做好包括焚烧厂在内处理设施的规划,“放在哪里市民都不高兴”。他指出,要注意提高垃圾处理技术,科学布局好垃圾处理设施,不要在人口密集的上风向的区域建设焚烧厂。 此外,他建议广州要调整现有的垃圾处理模式,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强化分类,要长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并且要从市民抓起,不要将垃圾分类全部押到最后一个环节,那样处理成本太大。 许振成(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广州没有‘垃圾围城’的资格” “广州没有‘垃圾围城’的资格”,许振成几乎一语惊人。针对广州面临垃圾围城问题的说法,许振成却指出,广州的西边是佛山,东边是惠州,南边东莞,北边是生态保护区域,与北京、上海等在城市周边拥有大量土地的情况不同,广州几乎没有什么土地可以容纳日益增长的垃圾。 许振成认为,对于广州来说,要大规模处理垃圾,没有比焚烧更好的办法了。 而针对市民质疑目前计划建设的焚烧厂规模过大的问题,许振成解释说,目前广州的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人口在不断增长,垃圾的产生也会不断上升,垃圾处理设施只能按照最大量来规划,“而目前的问题不是设施过头了,而是太少了”。 此外,许振成认为,目前广州垃圾转运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建议实施“干湿分开运输”。 原效凯(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市政分院环保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分类宣传从妈妈抓起” “分类宣传从妈妈抓起”,针对目前垃圾分类宣传困难的问题,原效凯一反常态提出如是建议。他认为,目前在家庭中,处理垃圾的人,既不是小孩,也不是爸爸,而是家庭主妇的妈妈,因此要改变以往“从娃娃抓起”的宣传方式,“从妈妈抓起”。 而对于垃圾处理设施附近居民的补偿,原效凯提出要学习台北、日本等地,改变以往征地一次性补偿的模式,而是采取“健康补偿”的方式,对设施所在周边居民提供长期补偿,包括修建休闲娱乐设施,让居民从中获益,从而减少设施建设的阻力。 李适宇(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落实到市民个人” “责任要落实到市民个人”,针对目前垃圾分类推广不理想的状况,李适宇指出,目前广州对垃圾分类的责任只落实到了区(县级市),但是往下到街道、小区以及居民个人,就没有具体的责任要求,“居民个人的责任太轻了”。而在国外,像日本,法律规定政府、企业、个人对垃圾分类都负有责任。因此,他建议广州也要把责任落实到居民身上,因为市民就是垃圾制造者。 这个说法引起了陈建华的注意,他也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外也有电池“以旧换新”的做法,如果带着旧电池去买新电池,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优惠。 廖宗文(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肥料研究室主任、教授) “让填埋场‘死而复生’” “让填埋场‘死而复生’”,廖宗文指出,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填埋场是值得尝试的对象,填埋的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如果将这些沼气利用来发电,可以使填埋的垃圾体积减少50%,剩下的渣土还可以用来堆肥,这样原来已经封闭的填埋场,又有了空间,这样一来又可以利用了。 此外,他还表示,目前在源头减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包括菜市场的废菜叶、河道中的水浮莲、酒楼的餐饮垃圾,这些原本可以用来堆肥,但是目前却占据了填埋场很大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黄少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