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德班平台”首秀暗流涌动
作者:韩墨 唐志强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27 11:09:3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德国波恩5月26日电(记者韩墨 唐志强)今年联合国首轮气候变化谈判25日在德国波恩闭幕。虽然这次会议是德班气候大会重要成果――“加强行动德班平台特设工作组”(以下简称“德班平台”)的首次亮相。但从谈判进展看,这场首秀并不算光彩照人:过去两周内,缔约方在谈判议程、主席团人选等程序性问题上争吵不休,致使谈判迄今没能进入实质阶段。

  然而,不少分析人士指出,议程之争只是表象,其背后暗藏着一系列关系未来气候谈判基础架构的重大较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更为错综复杂的新一轮气候与政治博弈已经开始。

  程序之争贯穿全程

  “德班平台”是去年德班气候大会延长19个小时后各方最终妥协的产物。按照决议,这个新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在2015年前达成一个适用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有缔约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为2020年后各方贯彻和加强《公约》、减控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依据。

  新生的“德班平台”自17日首次会议开幕便陷入苦战,并贯穿会议始终。首先是主席团人选之争。各个区域集团在人选问题上坚持已见,互不相让,致使这个本应在会议前期解决的问题一直拖到最后一刻才见分晓。其次是议程之争。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为“德班平台”敲定谈判议程,然而,各方在谈什么、怎么谈、谈判优先次序等问题上反复纠缠,直到会议最后一天才形成文本。

  分析人士认为,造成这种胶着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按照德班大会决议,“德班平台”将成为未来4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主平台,将直接影响各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安排,战略意义重大。

  第二,特设工作组主席虽说应中立地开展工作,不受地区利益影响,但来自不同阵营和区域集团的主席自然会在议题设置、谈判文本草案等方面作出不同倾向的选择。在“德班平台”尚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掌控会议的操作权至关重要。由于僵持不下,会议最终只得采取折中方案,由分别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名主席联席主持。

  第三,德班气候大会虽作出成立“德班平台”的决议,但在这一新机制的工作准则、具体内容和法律约束力等问题上语焉不详。由于时间仓促,各方在德班气候大会时来不及对决议进行充分讨论。这就更容易使各缔约方对决议文本作出不同角度的解读与诠释,从而引发争议。

  发达国家陈仓暗渡

  纵观这次会议,发达国家普遍对全新的“德班平台”兴奋异常。对它们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改变现有谈判和责任分担框架、重新洗牌和确立游戏规则的绝佳机会。发展中国家对此高度警惕,并与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会议伊始,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由于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两大原则并没有写入创立“德班平台”的决议文本,因此新机制下无需再强调这些原则,而先前谈判中横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防火墙”理应被拆除。它们还抓住决议中“适用于所有缔约方”这一措辞不放,认为这意味着2020年后气候框架中,各缔约方应承担相同或类似的减排责任。

  发展中国家代表马上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德班平台”是在《公约》框架之下建立,当然必须适用《公约》确立的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否则将动摇整个谈判的根基。而“适用于所有缔约方”只是国际条约的一般化表述,并不能因此抹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阶段、减排责任和其他义务上的深刻区别。

  与之相关的另一大争议点是,“2020年前提高减排目标的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是否应纳入“德班平台”议程。这一“工作计划”源于德班气候大会1号决议,但大会并没有明确授权交给“德班平台”讨论。发展中国家提出,将2020年前减排努力也纳入“德班平台”会产生连带问题,一是冲淡核心主题,使谈判变得更加复杂冗长,不利于取得成果,二是“工作计划”与正在进行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和《公约》下的谈判存在交叉,发达国家可能借此削弱和转嫁既有的法定义务。

  “这次波恩会议看似进展迟缓,波澜不惊,但实际到处暗流涌动,发达国家正密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企图借助新的机制和规则,将更多责任转嫁给发展中国家,颠覆20年来形成的气候谈判格局。”一名来自非政府组织的专业人士会后这样告诉记者。

  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的评论一针见血:“这次会议表面上看是程序之争,但其实质关系到各方还要不要坚持《公约》和《议定书》的基本原则和既有成果,是否全面落实德班会议成果这些根本性问题。”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