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绿色,这里从不缺少亮点 |
作者:柏章良 刘继广 …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31 22:34:5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中国绿色时报5月31日报道(记者 柏章良 刘继广 李兰丽) 初夏的五月,站在贵州省遵义市的红军山上,俯瞰遵义全城,眼前堆峦叠翠,山水相依,好一派迷人的风光。其实,这只是绿色生态遵义的一个美丽缩影。 遵义,这片曾经哺育过无数英雄儿女的“红土地”,近年来林业生态及城市绿化建设也从不缺少精彩和亮点。 敢为人先之退耕还林 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启动。 当时,思想还不够开放的贵州,很多地方对退耕还林这个新生事物还不够适应,也不能接受。 然而,沐浴光辉历史成长起来的遵义市敢为人先,向贵州省林业厅提出:“贵州其他地方不要的退耕还林任务,我们都要!” 面积147.5万亩,占全省退耕还林工程的1/4,遵义退耕堪称大手笔。 项目争取下来了,如何使生态得改善、农民得>实惠成为遵义退耕的头等大事。 思慎才能行远。 在工程实施中,遵义市通过认真调研总结,成功地推出了“林茶结合、林药结合、林果结合、林竹结合、林桑结合”等退耕还林模式,受到国家好评,两次在全国退耕还林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工程建设后期,退耕地造林任务大幅度调减,退耕成果如何巩固? 灵活善变的遵义市又及时提出调整现有退耕造林地的树种结构,将以前实施的生态林,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为经济林,不仅提高了造林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遵义市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发展壮大林业产业,仅六大治理模式之一的林竹工程,就把遵义的退耕还林搞得风生水起。 他们在退耕还林第一轮百万亩造竹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又及时提出了继续实施第二轮百万亩造竹工程,到“十一五”末使全市竹林达300万亩、竹业产值超30亿元的新的奋斗目标。 在工程实施中,始终坚持以竹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基地建设,突出“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赤水河流域三百里竹廊建设”、“方竹笋用林基地建设”等重点,制定严格科学的检查验收标准,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有辛勤耕耘就会有丰收的喜悦。 截至目前,遵义市竹林面积达310万亩,产值达35亿元,大大超过了原来设定的目标。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下,遵义市的生态建设也跃上了新台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创历史新高,遵义也成为全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退耕还林,遵义在引领,遵义在探索,遵义在收获。 与时俱进之集体林改 改革出思路,改革出活力。 为了让红土地山清水碧天蓝水相伴,遵义把目光瞄向了声势浩大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在林改初期,遵义市就制定了抽硬人、炼硬功、拿硬钱、配硬件、打硬仗的“五硬”措施,按照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的要求,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全面推进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时任遵义市林业局局长、现为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的向守都,把林改作为自己一生中所遇到的首要大事,亲自深入林改第一线,采取各种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动员。仅2008年一年时间,他就深入基层调研达40多次,脚印编及全市14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 强硬的措施,扎实的工作,使遵义市仅用1年时间就在全省率先完成主体改革任务。 林改焕发了林业的生机和活力: 赤水市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年产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 湄潭、凤冈两县建起了30万亩的茶叶基地; 汇川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原料林基地建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全市林权抵押面积不断扩大,贷款金额超过1.7亿元,凤冈的三资转换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 遵义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再度以敢创敢试的气魄,书写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篇章。 严字当头之森林防火 遵义会议遗址、红军山、娄山关…… 历史名城决定遵义森林防火无小事。 遵义森林防火一个字:严! 为严防森林火灾发生,遵义市在全省首创提出了森林防火县长、乡(镇)长、村长、组长、校长、家长“六长”责任制,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在扑救森林火灾中,领导总是带头冲锋在一线。 2005年,赤水石堡发生森林火灾,遵义市林业局的领导身先士卒,和其他扑火同志一起连夜驱车300多公里,接着又步行8个多小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组织火灾扑救工作,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损失。 近日,针对气温升高、外出踏青农事用火增加、森林防火形势严峻的形势,遵义市立即召开全市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市各级要从“五个到位”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一是认识要到位,二是组织要到位,三是措施要到位,四是重点管理要到位,五是责任追究要到位。 严出成效。近年来遵义市森林火灾受害率逐年下降,截至目前,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仅为0.0058‰。 历史名城遵义,森林防火很给力。 别具一格之城市绿化 绿色,一个城市的名片。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绿色更是遵义市的一张名片。 集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于一身的遵义市,历来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将园林绿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主要举措。 遵义市从其气候地理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承出发,提出了红色之都的绿色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建设理念,以城区湘江河景观绿化为主轴,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大力开展园林造景、森林营造,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点、片、区交织的城市园林、城市森林景观。在“十二五”时期,遵义市结合自身特点,在城市扩容中,已规划出100平方公里26个山体公园,多个山体公园已开工建设。 走在遵义的街道上,亦如穿行在莽莽森林之中,这也正是遵义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时提出的“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发展理念使然。 如今的遵义市,山青了,水秀了,天蓝了,绿色在这里延伸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