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秸秆变沼气,村民省钱增收
作者:孟俭  文章来源:扬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9 4:00:1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核心提示】

  每逢麦收,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民,都要经受秸秆焚烧之苦。秸秆除了焚烧,就没有更好的去处?6日傍晚,我骑行至马棚镇塔院村时,被村民家门前的“水泥井”吸引住了。“这就是沼气池,将秸秆和家禽粪便混在一起,产生沼气。”村民告诉我,在马棚,秸秆大多被用来生产沼气。

  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沼气池

  塔院村的村民王伟,用沼气做饭已有两年多,按他的话说,火头旺,也好用,做饭省时又省钱。

  王伟说,门前空地上的两个形似水泥井的东西,其实一个是净化池,一个是发酵池,

  地下有根管道通到厨房,可供输送沼气。王伟告诉我,除了用秸秆和家禽粪便产生沼气,副产品有机肥料还能还田。塔院村就有一个有机稻示范田。

  沿着村子转了一圈,发现不少家庭门前堆积着秸秆。村民告诉我,以前夏收时节,秸秆大多是一把火烧了,而现在,多数村民都收集秸秆,备用产沼气。

  “我们这一片,多数家庭有沼气池,还有的村组建一个沼气供气点,集中生产沼气。”王伟告诉我,附近的两个组就有沼气集中供应点,金塘社区第三组,还有一个占地面积更大的秸秆联户沼气集中供气点,一年消耗的秸秆量非常大,沼气可供一个村子使用。

  集中供气点供40户村民用

  在一片荒野边,我找到了金塘社区秸秆联户沼气集中供气点。供气点旁竖立的项目牌上,介绍了供气点的情况:450立方米的秸秆沼气发酵池,80立方米的储气设施……

  组长赵金陵介绍,整个供气点,除了投料需要些人工外,基本上是自动化运作。

  “发酵池连着储气池,只要我一摁按钮,村民就有气用了。”赵金陵说,这样的一个集中供气点,一年只需往发酵池中填两次料,都是从农民手中按0.15元/斤收购来的水稻和小麦秸秆。

  每天上午10时许,赵金陵就会赶至供气点,按下按钮,气就不断地输送至村民家中,村民家中都配备了专门的沼气灶具,午饭和晚饭就用沼气做。

  “目前供气点供应着40户村民的用气,要是秸秆填足了,产生的沼气可供100户家庭使用。”赵金陵说,目前村民用气还不收钱,对秸秆“变”沼气,村民用了都叫好。

  推广沼气池有助农民增收

  在村民吕学英家,74岁的她向我展示了用沼气做饭的过程。

  “你看看,这是我们之前买的液化气灶,现在摆在那里基本不用了。”吕学英说,除了持续阴雨天,沼气供应不太足时,才会偶尔用一下液化气灶,一年省下不少钱。

  赵金陵告诉我,这个沼气供气点的产气能力,一年可消耗180吨的秸秆,每天产沼气100多立方米,一年产沼气4万多立方米,可满足100户村民供气。“更可喜的是,一年还可产生有机肥1000吨左右,全供有机田。”

  为何不加足了料供应更多的农户用气?赵金陵坦言,目前供气点还没“吃饱”。他称,目前这里是一个示范点,项目属于能环站,他是临时代管,秸秆没投足。

  “管理没有理清楚,一会是镇里,一会是站里。”赵金陵认为,应该设立长效化管理机制,何时回收秸秆,何时投放,成本投入……都有专人负责。

  赵金陵说,秸秆之所以投放量不足,那是因回收的秸秆较少,现在找人收肯定要花成本。

  采访中,部分村民告诉我,尽管部分村组家家户户都有了沼气池,但确实有一些村民还未投入使用,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用或维护。

  “就拿金塘社区来说吧,有1000多户居民,年产秸秆1000多吨……”赵金陵说,如果利用沼气得到有效推广,维护、维修等服务跟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那可能镇里产的秸秆都不够用。

  “单就有机稻来说,也比普通稻贵出不少,我们种一亩也比其他农户增收不少啊!”村民们告诉我,目前是如何让沼气项目普遍化、长效化,才更有利于村民的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孟俭 发自高邮马棚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