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防治荒漠化 保障绿洲生态安全
作者:董少华  文章来源:新疆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17 10:40:5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6月17日是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对于新疆这个生态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的省区来说,做好防治荒漠化和沙化工作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新疆是世界10大沙尘暴源区之一,也是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省区。长期以来,荒漠化、沙化导致植被减少,土壤流失,吞噬着人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更影响到全区乃至祖国西部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新疆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根据新疆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监测公报,截至2009年年底,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07.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74.67万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42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8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扩展414平方公里,由每年增加104平方公里,减为每年增加82平方公里,扩展速度持续减缓。

  十年坚守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是全国国土面积第二大县,但全县三分之二的面积为沙化土地,从地图上看且末,绿洲四面环沙,犹如一座“沙漠孤岛”,是新疆乃至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石头滚。这是十年前且末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近10年里,且末县因地制宜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工程,累积24万人次参与义务造林8万余亩,植树940万株,投资近6000万元,在车尔臣河东侧建成一条长12公里、宽2公里,总面积2万余亩的“绿色长廊”,挡住了与县城仅有一河之隔的流动沙漠的侵袭。与10年前相比,且末年均沙尘暴天气已由16.6天下降到9天,年均浮尘天气由163天下降到97天,年均降雨量由20.3毫米增加到25.5毫米,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如今,这个曾经“沙临城下”小县城,先后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的奇台县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奇台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前沿构筑了一条以梭梭为主的宽3公里至5公里、长65公里的固沙林带,共营造防风固沙林40万亩,使风沙前沿的流动沙丘全部转化为固定沙地。

  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我区就治沙造林15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4%提高到4.02%,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5%。全疆有82个县(市)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45个县(市、区)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93%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初步建立了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主体的立体绿色屏障。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