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期:页岩气革命有望推动全球经济重塑,并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远期来看,伴随着国际能源体系中天然气重要性的不断上升和石油重要性的相对下降,全球经济政治秩序可能面临重塑。首先,由石油-美元之间的绑定关系形成的全球货币循环主流可能会有所改变。目前,天然气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定价体系,定价权仍在争夺之中,未来何种货币将成为天然气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尚属未定。虽然美元具有当仁不让的优势,但考虑到亚洲力量的崛起,特别是中国不仅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而且正在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国。这种围绕天然气结算货币的博弈必将是长期之争,其最终结果将决定着长期能源市场的主导权。
其次,远期来看,中国对石油进口的需求有望先升后降。如果页岩气开采技术在中国也能成功实现商用,那么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将大幅降低对国外能源供应的依赖。目前,美国总体能源自给率已超过80%,2003年以来,美国石油净进口已减少了40%,未来有望继续下降。考虑到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之一,又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生产国(按价值来计算),加之中国正积极引进美国的页岩气技术,远期来看,中国的石油净进口出现与美国类似的走势将是大概率事件。
其三,俄罗斯在天然气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可能将遭受重大打击。长期来看,伴随着美国和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下降,国际能源贸易流将随之改变,即多的石油和天然气将流向欧洲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也将随之改变,首当其冲的即为俄罗斯。目前,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约占其出口总量的3/4,能源格局的改变将削弱俄罗斯对天然气市场的垄断地位,从而打击俄罗斯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话语权。随着美国成为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对欧洲能源供应的控制力将被削弱,天然气出口的收入也将持续下降。贝克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在西欧天然气市场所占份额将从2009年的27%降至2040年的约13%。美国页岩气开发将使得2040年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预期占全球天然气供应份额由33%降至26%。
其四,中东地区的能源地位可能下滑。过去40年中,中东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舞台的焦点,欧佩克组织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经常通过限产来确保国际油价稳定在高位,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展望未来,虽然石油将长期占据能源战略核心的地位,但随着天然气对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欧佩克组织在政策选择上将面临两难选择。中东同时是原油和常规天然气的出口地区,一方面,天然气供应的持续增加使得欧佩克组织通过限产来提高原油价格的“饥饿平衡”策略将受到明显的掣肘;另一方面,受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带动,天然气价格将逐步与原油价格脱钩,这意味着常规天然气价格也将面临长期走低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中东地区的能源地位将可能下滑,由此美国的外交政策在远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调整,从而有助于缓和中东的紧张局势。
能源结构转变
中国如何应对
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消耗量非常低,仅占到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4%,而煤炭和石油消耗的比例分别为67%和17%。考虑到利用天然气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开发耗资耗时巨大,且技术引进和创新也需要假以时日,中国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短期难以改变。但长期来看,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丰富,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的支柱性清洁能源之一,改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局面,降低对煤炭能源的严重依赖,因此长期潜力引人注目。
一、权衡利弊,稳步、灵活地推进页岩气开发
中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同样面临环境、技术和基础设施三方面的现实障碍,因此,有必要结合自身的条件与长期能源战略部署把握页岩气开采的节奏,并采取灵活的方式参与全球页岩气开发的热潮。
首先,开发页岩气有助于增加能源来源、降低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但考虑到当前技术对环境保护存在的潜在风险,有必要适度控制页岩气的开发节奏,在增加资源供给与环境保护、保存长期能源储备之间寻求平衡。
第二,中国可以考虑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投资或收购缺少资金的国外项目。选择位于波兰、北美等经济可行性日渐增强的项目加以投资,将是中国在页岩气开发中获益的较为快速的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学习国外的技术专长,以及进口相对低廉的天然气资源。
二、完善天然气国内定价机制,提升中国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定价话语权
目前天然气的定价权尚在争夺之中,哪种货币最终将成为天然气主要结算货币尚属未定,伴随着天然气重要性的上升,围绕天然气定价权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存在四大定价系统:一是北美以亨利枢纽为核心的定价系统;二是英国的虚拟平衡点(NBP)定价机制;三是东北亚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定价体系;四是前苏联地区采用的双边垄断的政府谈判定价模式。
随着未来三大天然气市场从割裂走向融合,上述四种定价机制可能面临重建、统一需求。目前国际天然气交易的结算货币基本以美元为主,英国NBP天然气期货合约则以英镑报价,同时,俄罗斯也正在努力推进以卢布作为俄出口天然气的结算货币。目前,美国在围绕定价权和结算货币的争夺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但是,由于各方力量明显相互钳制,无论哪一方都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为中国在天然气市场上的崛起提供了时间窗口。
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国,中国消耗着全球40%的金属、20%的能源和21%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中国有着全球最为丰富的页岩气储量,开采前景广阔。换言之,中国同时在国际商品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两端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借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的良好时机,多措并举,提升自身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定价话语权,参与国际天然气财富版图的再分配。
首先,应尽快完善国内非常规天然气价格的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鼓励市场竞争和多种经济成分 进入非常规天然气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我国的天然气产业。其次,中国应积极推进将人民币作为我国天然气贸易的结算货币,使人民币逐步融入国际天然气贸易。第三,稳步筹划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香港商品交易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天然气期货合约。利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优势,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天然气期货交易,增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深化能源金融市场建设,切实服务能源相关企业金融需求
能源金融化已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不可扭转的趋势,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明显尚未对该趋势做好充分准备。比如,由于国内相关金融服务不配套,缺乏具有中资背景且可以与交易所直接对话的清算商,中资企业的境外套期保值业务开展不顺利,交易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中国亟待建立完善的能源金融市场体系。
首先,推动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在主要市场争取更多的“清算会员”席位,直接参与市场并影响国际规则。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国内期货市场的建设,在交易规则、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为发展市场和本币交易打好基础。第三,支持我国金融机构直接参与能源金融市场的场内交易,降低交易信息的暴露风险,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以满足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能源、对冲风险等多元化金融需求。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