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四川省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
作者:李广勤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8 4:04:3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罗江县隶属四川省德阳市,地处成都平原北部的浅丘地带,有“中国金花梨之乡”、调元文化之乡、“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全县辖十个乡镇,10个社区,107个行政村,12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根本性改观,到处可见粉墙黛瓦,楼台庭院,是全省第一个实现水泥硬化路面村村通的县,目前,交通、通讯、光纤电视实现了户户通,全覆盖,全县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和天然气,家家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机井水。汽车、家电,城里人有的农村人都有,惟有不同的就分居散户,单家独院,正是因为这样的居家方式,才给本来憇靜舒适的农村生活带来不协调的环境问题。农村垃圾处置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的老大难。“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柴草到处堆,猪牛遍地拉”的农村环境卫生现状,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安全。

  2009年下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部署,并提出在全省创建五个市、十个县、百个乡、千个村的“五十百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他们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中,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全域建设“幸福家园”相结合;把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与加速新农建设相结合。通过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实现城乡环境改造的全覆盖和治理水平大提升,以和谐、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展示罗江人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面貌,为全县人民创造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总结起来有以下经验:

全面发动 人人参 战

  环境综合治理是一场“人民战争”,尤其在农村,他们充分调动广播电视、墙报专栏、标语口号、专题文艺巡演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动员。环保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取胜的关键。罗江县建立了全省首个“公民素质”培训基地,委托第三方专业培训学校,长期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培训,做到培训正规化、教育经常化,提升群众的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实现了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新农村向新型社区发展,“农民”向“市民”跨越,使广大村民认识到“环境关系你我他,综合治理靠大家”,把政府的提倡变成群众的意愿。村、组每季度开展“卫生文明户”公开评比,群众推荐、投票表决、授牌奖励,增强群众的荣誉感。在全县形成了家家争做卫生模范,人人争当环保卫士的良好风气。

乡乡设编 村村定员

  为了做到有銭办事,有人管事,他们实施:机构建设到镇,在毎个乡镇成立国土建环所,配备管理人员1-3名。组建乡镇综合执法中队,县城乡环境综合管理局下放执法权限,负责辖区内农村环境治理综合执法和集中管理;队伍延伸到组,全县成立专业清运队伍,乡镇按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五,各村按3-5人,各组按1-2人配备清运保洁人员。村组以村民自治的方式推选保洁人员,并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对群众满意的保洁人员兑现奖励补助。组保洁员负责垃圾清运和分类,村保洁员负责主要交通沿线、村组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全县已建立一支1000余人的农村环卫队伍。设施建设实行县级全额补贴,其中:垃圾定点收集池200元/个,垃圾生态处理池3000元/个,清洁房600至800元/个,垃圾中转站15万元/个,全县共投入1000万元,实现了设施全覆盖。运行资金实行多方筹集。一是组保洁人员基本报酬共同承担,全县组保洁人员基本报酬一年510万,按“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方式,收取农村居民每人每月一元钱,让老百姓主动关心、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农户每人每月收一元钱(五保户、低保户免收)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列入预算解决;二是将镇、村保洁人员纳入公益性就业岗位,每年安排公益性就业资金400余万元;三是将环卫清运队伍纳入部门预算,财政完全保障;四是将垃圾回收减量纳入政府补贴,回收站点以略高于市价回收再生资源,差额部分财政补助,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互动模式”,确保了正常运行。同时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出台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考核办法、月度暗访等级评定及曝光奖惩办法,实行曝光问责制,对被曝光的单位“一把手”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在县级媒体公开致歉等处罚。根据评分细则评出良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评分结果与乡镇环境治理的财政补助经费挂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建立群众监督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监督。主动邀请媒体监督,市、县媒体不定期明察暗访,表扬先进、曝光落后,运用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群众知晓度。

院院建池 户户分捡

  从源头抓起,从根治着眼。他们认真分析了农村垃圾的来源,农村出身的罗江治理人,在农家堆肥作业中得到启发。经过仔细分析,农村垃圾中约有80%的尘土灰、厨余垃圾、作物秸秆、可降解纸张等可以用于堆沤农家肥,有2-5%的建筑废弃物可用于填埋机耕道路和窝氹,有3-5%的塑料垃圾、玻璃垃圾可以作废品回收处理,有10-15%的废衣物、废包装物等不可回收的垃圾需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农村自产垃圾就地生态堆沤处理,一场农村垃圾处理革命在罗江县拉开了序幕。他们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垃圾池覆盖到户。按照完全覆盖的标准,每3-5户建1个户垃圾池,每组建1—2个生态处理池;按照方便群众、便于转运的原则,县指导、镇负责、村组配合,合理选点布局;按照“三个统一”的原则,县统一垃圾池建设标准、统一修建图纸、统一补助标准;垃圾池修建融入环境、建成景观。目前,全县垃圾池(房)总数达1.28万口,密度达4.9户/口。

  工具装备到人。通过实践,自制出适合农村作业的“五小”环卫工具,即:小钳子—用于保洁和垃圾分类,捡拾垃圾不弯腰,垃圾分类不接触;小铲子—用于垃圾转运,铲运垃圾省时又省力;小锥子—用于垃圾分类,袋装垃圾挑开分,果皮糖纸锥着捡;小扫帚—用于清扫保洁,卫生死角不放过,边角卫生易打扫;小三轮—用于农村垃圾转运,小巧灵便四处行,农村道路显身手。我们将“五小”工具作为村组保洁人员的基本工具,配发到村组保洁人员。目前,全县配备“五小”环卫工具1000余套。

环环相扣 层层包干

  罗江县通过创新思维,在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流程中,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户定点”:实行垃圾“出户入池”,每3-5户定点修建一个垃圾收集池,公路沿线院落主要路口修建垃圾房,保证每一户农户都有地方倾倒垃圾。农户将垃圾进行第一次粗分类,果皮、厨余等有机垃圾作为家畜喂料或倒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利用,纸板、玻璃瓶、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作为废品自行出售,最后只有不能自行处理的垃圾才倒入户垃圾收集池。

  (二)“组分类”:每个居民小组修建1-2个垃圾分类收集池,并配备1-2名保洁人员。组保洁人员每3—5天定期清理户垃圾池,将垃圾清运至组分类收集池,集中进行二次精细分类处理。流程为:组保洁人员每3-5天清运垃圾收集池(房),将垃圾通过转运工具(三轮车)转运到垃圾分类处理池后,按照统一制定的垃圾分类操作规范分成四类处理,石块、砖块等建筑垃圾就近找适当位置填埋,塑料、金属、玻璃、纸板等可回收垃圾集中收集储存,到一定量后卖给废品回收人员,尘土、草木灰、秸秆等可降解堆沤垃圾进入堆沤间进行堆沤,作为农家肥回到果园林地,废旧衣物、织物等垃圾作为需进一步处理垃圾集中待处理。

  (三)“村收集”:每个村配备3-5名保洁人员,配备清运工具,负责全村道路及公共区域的日常清扫保洁工作,定期将需进一步处理的垃圾运至镇垃圾中转站。

  (四)“镇转运”: 每个镇修建1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收集、暂存本镇农村分类后的垃圾。根据罗江地域面积小、交通便利的县域特点,统筹全县环卫资源,成立大清运队伍,集中统一收运乡镇分类后的垃圾。每日对镇垃圾中转站的垃圾进行清运,通过密闭的垃圾转运车,运至县垃圾处理场处理。

  (五)“县处理”:全县建设一座垃圾处理场,配套气体和垃圾渗滤液收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站。通过 “TOT模式”市场运行,引进生活垃圾专业处理机构,按照垃圾处理工艺和流程,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一流程中,通过“户定点”、“组分类”,针对农村垃圾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垃圾全面收集、分类减量和资源利用;通过户、组、村、镇、县五级环环相扣,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实践证明,按生态处理方式,80%的垃圾可用作生态堆肥,2-5%的垃圾可就近填埋,3-5%的垃圾可回收利用,只有10-15%的垃圾需集中处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不仅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再利用,垃圾堆肥后每年还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经初步测算,实现生态回收处理后,全县每年因减少的垃圾转运费及相应的人员支出近千万元,并增加了近两千人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同时,农村面貌的改善,为我县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罗江已建成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通过建立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有效化解了农村垃圾转运的难题,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村、组、户延伸。通过村民自治,“每人每月一元钱”深入人心,群众主动缴纳“一元钱”,虽然不多,但是群众受到了教育,素质得到提升,自觉养成了卫生习惯。同时因交了卫生费,希望享受好的环境,人人都成为了卫生监督员,养成了参与和监督的习惯。收到了最大的社会效益。罗江以靠前的名次成为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工程示范县。

“罗江模式” 全省宣传

  2011年3月1日,省委刘奇葆书记在罗江视察时指出:“罗江的这种模式,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一场革命,要建立健全机制,长期坚持下去。”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督查组了解罗江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后,认为这种方式既解决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垃圾量大且无法完全处理的结症,值得推广。2011年8月2日,住建部上海同济大学专家组对我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工作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了罗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保洁、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责任以及垃圾产生量和基本构成作了详细调研。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县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认为这一做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将把罗江经验做法带回去,为做好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起草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2011年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以《净化我们的村庄》为题,宣传报道“罗江模式”。如今的罗江,农民们将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成了可以利用的资源,就可以变成财富。罗江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干干净净的环境,清清爽爽的心情,让农家拥有一份踏踏实实的好日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