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密云 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作者:王海燕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8 6:48: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燕山明珠”密云水库。
“燕山明珠”密云水库。

密云外滩生态商务区。
密云外滩生态商务区。
投资36亿元的福田汽车北京多功能汽车厂。
投资36亿元的福田汽车北京多功能汽车厂。
具有欧洲风情的张裕爱菲堡国际酒庄。
具有欧洲风情的张裕爱菲堡国际酒庄。
密云港中旅房车小镇。
密云港中旅房车小镇。
碧水环绕的密云城。
华润希望小镇。
华润希望小镇。
安居工程使大山深处的史庄子村农民住上了新居。
安居工程使大山深处的史庄子村农民住上了新居。

  回顾密云五年的发展历程,成绩令人鼓舞。

  作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五年来,密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探索“保水”与“富民”科学发展之路,提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富民,前提是保护环境,核心是加快发展,根本是促进富民”为核心的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

  同时,密云还确立了把密云建设成为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项目为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县域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先后吸引了北汽福田、北新建材、中人保、港中旅房车小镇、中青旅古北水镇等大企业落户,财政收入实现了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过去的五年,是密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抓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

  是密云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对外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是高度重视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

  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信度、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的五年。

  是全县上下奋发有为、精诚团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五年。

  一个生态、富裕、和谐的新密云,一个充满金色希望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已经崛起!

  经济建设 明星企业成就密云速度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密云以大项目引领大建设、大发展。一批大型知名企业落户密云,全县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密云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北汽福田多功能汽车、万都汽车底盘系统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北新建材、仁创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以今麦郎、伊利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中国人保财险电子商务北方运营中心、远洋云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康辰、美中双和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五大主导产业”。

  张裕爱斐堡红酒文化之旅走向世界;港中旅房车营地、房车小镇项目将密云打造为全国房车销售展示中心,目前,南山房车小镇已开门迎客;中青旅古北水镇项目明年将揭开“神秘面纱”,震撼亮相……这些重大旅游项目的引进,使密云休闲旅游业开始向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挺进。

  在潮河之滨,密云新城南端,又一扇绿色发展大门正在徐徐开启。规划面积6.94平方公里的密云生态商务区已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商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具有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总部、休闲旅游企业总部、绿色节能环保企业总部和高端商业项目打造“山水商务、田园总部”。

  服务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为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访密云县委书记汪先永

  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密云贡献了什么?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重要饮用水源地,兼顾“保水”与“富民”,密云选择怎样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作为郊区县,密云是怎样抓民生,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密云县委书记汪先永。

  “作为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保护好一盆净水,是密云的责任。为此,我们建立了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的"六护"机制,开展密云水库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依法打击盗采盗运矿产资源行为,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通过保水,密云水库水体质量长期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密云也成为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县,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评为"国际最佳休闲宜居名县"。”

  “保水不仅为首都贡献了清洁甘甜的饮用水,还造就了密云青山碧水的生态环境。依托良好的环境,我们提出了建设以"绿色"为特征、以"国际"为水准、以高端重大项目为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围绕这一定位,密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进了北汽福田、北新建材、中青旅古北水镇、港中旅房车小镇、华润希望小镇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密云经济更是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密云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并被新华社直属9大媒体联合评选为"绿动·2011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

  “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注重统筹保水、富民、强县的关系,保护环境是前提,加快发展是核心,促进富民是根本。因此,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造福农民的三大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民安居工程。”说到民生,汪先永充满深情。

  “近年来,密云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政策帮扶等措施,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实现低收入农户动态为零,农民增收速度连续三年全市最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每年为农民免费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农民体检率、建档率均达到100%;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确保居住安全,从2011年到2014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居住在泥石流易发区及河道两侧容易遭受洪水侵袭地区的农民,搬到本行政村较为安全的区域,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社救优抚对象的危旧住房进行改造。”

  "人文、科技、绿色"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优势。如今,生态密云正在紧随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步伐,向"绿色国际休闲之都"迈进,进入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的发展新阶段。”汪先永说。

  生态建设 “六护”机制保净水

  为保密云水库“一盆净水”,2010年,密云县推出了“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的新举措,成立了由7000余名护林员、2000余名管水员和村级保洁员、300余支巾帼护绿队组成的环保队伍。

  水要护,山也要护。密云出“重拳”打击盗采盗运矿产资源行为,全县20余个部门和相关镇、村,联合行动,非法开采运输矿产资源行为基本销声匿迹。

  “六护”长效机制的实施,使密云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到2011年底,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66%,比2006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林木生态覆盖率达到74.5%。如今,密云已经成为全市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县。2011年1月,密云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评为“国际最佳休闲宜居名县”,发展潜力受到国际高度关注。

  社会建设 密云的三个北京第一

  农村管理网格化、实行村务监督、农村基层党建全程纪实……五年来,密云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不断。积极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社会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的工作模式在全县各镇村全面推开,成为全市第一个在农村地区开展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的区县;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村级财务逐笔公开,即“晒账”,使村级财务管理在阳光下运行。在全市第一个并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全市第一个开发了“农村基层党建全程纪实系统”,通过用软件与各终端节点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利用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全程记录村级重大事项的有关会议,公开村民关心的村务信息,这一系统在327个行政村相继推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全市前列,连续三年荣获“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县”称号。

  新农村建设 华润希望小镇新希望

  如今,在密云大地上,一座座融新民居、农业和休闲产业示范区建设于一体的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正开启金色的新希望……

  华润希望小镇项目,由华润集团计划投资30亿元,采取“党组织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四位一体"模式,探索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建设北京模式密云版华润希望小镇,成为具有发展活力和鲜明特色的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着力发展高端休闲产业,形成集商务活动、观光度假、乡村体验、民俗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目前,一期工程阁老峪村新民居建设顺利推进,22套样板房全部封顶。

  木棉花乡村酒店、凤凰苗圃基地、万家果园、五丰农业基地、天福号农庄等产业项目均在积极建设中。建成后,预计农民收入可由目前的每人每年11707元,增加到24250元。

  古北口镇司马台新村引进中青旅控股有限公司,依托古北水镇项目带动,将沟域经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相融合。此外,司马台村本着“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将乡村民俗旅游的风情特色与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有效地融为一体,让村民在生产生活的同时兼顾民俗旅游。

  民生建设 农民乐享三大工程

  近年来,密云通过全面实施造福农民的“农民增收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民安居工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增收有门路、就业有载体、健康有保障、居住有改善。

  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密云将产业发展、科技推广等各项工作与农民增收紧密联系起来,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实现低收入农户动态为零。

  保障身体健康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好事、实事。密云免费给每位农民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坚持每年为农民免费体检。截至目前,密云农民的体检率、建档率均达到100%。

  安居才能乐业。为了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密云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居住在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河道两侧容易遭受洪水侵袭地区的农民,搬迁到安全区域,发展绿色休闲产业,力争搬迁一个村,富裕一个村。2007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搬迁2226户,未来3年,还将有3600多户山区农民陆续实现安居。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王海燕 供图/密云县委宣传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