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家扶持政策密集出台 全国掀建垃圾发电厂风潮 |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6 21:54:5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3. 变废为宝还是二次污染惹争议 与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相比,垃圾焚烧发电造成的二次污染则更为棘手,民意的反对成为多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遇到的“拦路虎”。 据媒体报道,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就由于民众的反对而搁浅。据了解,该项目拟投资2.2亿元,原计划2011年8月竣工,但由于遭到周边上万名村民、37个村委会抵制,于2010年底停工。目前,这场风波已从最初的环保事件演化为司法诉讼。当地村民两次向国家环保部申请行政复议,并行政起诉了河北省环保厅。 这样的事例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并不陌生。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重金属离子让民众“色变”,这也被垃圾焚烧业主烧方归结为我国垃圾质量不高的原因。 “在我国,民众现在还没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李秀果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对每个家庭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垃圾焚烧发电来说,就能减少大量成本。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李宇军专注于垃圾管理研究,谈到垃圾分类时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和国外不同,我国大多数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热值低、成分复杂,用于垃圾焚烧发电时成本比较高。”她说,垃圾焚烧时需要添加大量的燃料助燃,使得垃圾处理和发电成本大幅度提高。 有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垃圾焚烧产业的市场化,从垃圾处理前端做起。只有垃圾处理前端市场化程度提高,才有可能调动居民垃圾分类收集、减量的积极性,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才能保障垃圾量的高质量供给,从而减少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污染。 李秀果向记者透露,实际上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二次污染,技术上正在逐步改善,二恶英等有害、致癌物质的排放正在减少,即使是最让人头疼的重金属也有了降解方法。 4. 垃圾焚烧发电只是过渡阶段 李秀果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过去处理垃圾最主要的手段是填埋,每个垃圾填埋场都被占用了几百上千亩的土地,污染了土壤。他解释,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垃圾,在填埋中会分解,产生了大量的甲烷、液体等腐蚀土壤的物质,影响周围居民的居住。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一种观念,即垃圾不是毫无用处的废弃物,而是可以加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李秀果说,垃圾焚烧的热量用来发电,将垃圾变成一种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垃圾发电比填埋要有所进步。 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专家李金良表示,垃圾处理的最高境界是资源化利用,垃圾发电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对此,李秀果表示赞同。“焚烧发电这种垃圾处理方法只是过渡阶段的做法,是把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的初级阶段,将来也一定会有更好的技术出现。” 李秀果补充,不同的地区垃圾的构成也会有一些差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问题要因地制宜。“南方植物茂盛、雨量充沛,有机质更多,北方则不同;不同城市产生的垃圾量也不同,相对应的最合效益处理方法也不同。”他说,这就要求垃圾处理走向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各个地方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同,合理安排垃圾处理方法,使之达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垃圾多种归类 ■链接 现在意义上的垃圾范畴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生活垃圾,其中以有机质为主要成分,这部分可以燃烧;二是砖头瓦块等建筑垃圾,这是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棚户区的改造产生的;三是工业垃圾,国内目前面临比较严重的家电垃圾、旧汽车垃圾等,其中含有大量稀有元素。 现在“城市矿业”这个概念正在业界热烈讨论。这个概念把垃圾看做“人造矿产”,进行“开采”。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赵晓娜 实习生 王鲁南 戴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