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生态文明扮靓新农村 | |
作者:李佼倩 文章来源:胶东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0 19:52:5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
胶东在线网7月10日讯(通讯员 李佼倩) 芳菲7月,记者走进烟台莱山区的南部乡村,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势喜人,充实忙碌的村民奔走于山间绿道,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文明乡村美景图。如今,莱山区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正释放出无穷活力,充溢着无限生机。 产业:生态高效 沿着整洁宽阔的莱源路步入莱山街道东沟村锦园春生态园,柳叶繁花,鸟语啁啾,波光潋滟,美不胜收。记者看到,来这里钓鱼的、赏花的、带着孩子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少市民都是这里的常客。一位外地游客告诉记者:“这里有山有水,可以亲近自然、收获快乐,我经常携家带小来游玩。”该村村民钟士强也乐呵呵地说,“这就是一个大花园,空气这么好,早晨来这儿活动活动筋骨,一天都精神!” 据了解,锦源春生态园项目占地580亩,周边三面山体植被茂盛,有常年雨水形成的小溪和湖水,建有水上乐园、儿童乐园、特色餐饮、特色养殖、百果百花园、休闲度假中心等六大核心功能区,是一个集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目前,项目已部分投入运营,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850万元,为建设尊重自然、崇尚人文的现代莱山注入了新的活力。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地方税收1亿元,解决就业1000人以上,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居住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度假胜地。 环境:优美宜居 来到解甲庄街道朱柳村,放远望去,一条已建成的27公里长“慢行绿道”掩映在树林和茶园之间,吸引着游人驻足流连。绿道两侧栽植了蜀桧、连翘、黑松、紫薇、紫叶李、五叶枫等树种10万余株,年内种植茶树80余亩。 徜徉于村道街巷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朱柳村的美丽蜕变。曾经杂草丛生的垃圾场变成了菜园地,废弃的荒地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路面清,河面静,通过环境整治,朱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栾永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俺村已经申报烟台市生态文明示范村,全体村民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栾永辉告诉记者,该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清除卫生死角,绿化所有空地。今年,新修环村路5100米,栽植柿树、芙蓉树、银杏等绿化树木2万余棵。投资20多万元平整修复河套,投资30多万元对涉及360个农户住宅的外围墙体进行了统一粉刷。“我们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过上了比城里人还舒心的生活!”发自内心的幸福洋溢在年近花甲的刘大姨脸上。 记者注意到,在朱柳村,除了保洁人员清扫卫生的忙碌身影外,还有不少村干部和群众在自己动手收拾宅前屋后的垃圾,清除庭院杂草。原来,为了建立环境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朱柳村在积极配合莱山区现行的物业管理进村庄这一举措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推出了自己的奖罚制度。该村划分为五个片区,由村“两委”成员牵头物业人员分包责任区的方式督导环境整治工作,每十天村委组织一次达标考核,对考核未达标的组罚款200元,用于奖励考核优秀组。年底再进行一次年终考核,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引导村民搞好周围环境。 生活:文明健康 “新的文化广场真漂亮啊!”朱柳村村民周凤玉介绍,“原来这里都是废弃的荒地,杂草丛生,2011年整治后建起了高标准文化活动广场,配备了体育器材,只要有空,百姓就自发的来广场上跳舞、健身,每逢重大节日还经常举办文艺演出,文化广场真正成了俺们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东沟村的村民林学财告诉记者,“我们村的主要道路及活动场所也都安装了照明灯,晚上出来活动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有的村民即使不会跳舞,也愿意出来凑个热闹,感受文化活动带给我们的欢乐气氛!” 依托生态文明乡村创建,莱山区还注重在群众中不断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村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今的小山村,村容村貌改观了,村民素质明显提高了,文明新风处处可见,让人不能不艳羡这里安宁而又幸福的现代农村生活。 据悉,朱柳、东沟村的美不胜收,仅是莱山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的缩影。为切实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今年,该区以创建示范村、镇为切入点,不断优化生态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培育生态文化,开展“三包三共建”活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据悉,今年该区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年内,聚力创建东沟村、朱柳村、崖前村三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四星级”以上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及绿化示范村各10个,同时创建1个十二五生态文明示范镇。力争3-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80%的街区跨入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乡镇行列,70%以上的村居达到省级生态文明村标准,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