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物种入侵:全球化的代价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1 4:37:4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物种入侵:全球化的代价
食人鲳:

  别名食人鱼或水虎鱼。性情凶猛残暴,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适宜水温20℃-28℃。CFP/图
福寿螺在吞食秧苗。
福寿螺在吞食秧苗。
生长极为迅速的外来植物“水葫芦”。
生长极为迅速的外来植物“水葫芦”。
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外来入侵害虫椰心叶甲。
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外来入侵害虫椰心叶甲。
巴西龟
巴西龟
金黄色的艾菊花十分美丽。
金黄色的艾菊花十分美丽。
澳大利亚野兔曾经泛滥成灾。
澳大利亚野兔曾经泛滥成灾。


  7月7日下午,柳州市民张先生在柳江河边给小狗洗澡时,突然遭到三条食人鱼攻击,其中一条咬伤其手掌并被抓获。近日,广西柳州市为围剿柳江河中伤人的食人鱼,发动市民沿江垂钓,并承诺抓到食人鱼者每条奖励一千元人民币。广西柳州市出现的这种情况不过是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的一种体现。

  柳州现在发现的食人鱼其实是食人鲳,指的是一个类群的鱼,包括近30个种。人们通常所说的食人鲳(鱼)体长30厘米,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以东至巴西平原的诸河流中。过去是作为一种观赏鱼引进中国的。

  引进这种鱼后不久,有关方面就发现了其对人的伤害。于是,2002年12月25日,中国渔政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立即对市场、公园、水族馆等场所的食人鲳进行检查,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和销毁,并严禁将其放入自然水域。2003年2月25日,南京成为我国最后一个消灭食人鲳的城市。但是,现在广西柳州发现食人鲳表明,剿灭有害外来物种是一项艰巨而反复的任务。

  物种入侵是物种迁徙的一种恶例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的能在移居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会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

  然而,追溯最早的物种入侵其实就是物种迁徙,只是刚开始的时候,物种从甲地迁徙到乙地或丙地,没有对移居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破坏,到了后来,移居的物种对迁入地的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威胁时,才会让人警觉,并称这种现象为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迁徙和入侵分为两种,一种是随人类的迁徙而迁徙,另一种是物种自身的迁徙。会飞的鸟、会跑的陆地生物和会游的水生生物都会因生存而自由迁徙,但是作为外来物种入侵来看,很多是通过人类以各种方式携带而进行的迁徙。

  随着人类的迁徙,物种的迁徙也获得了一种新的形式。例如,第一批来到美洲的亚洲人带来了狗,玻利尼亚人航海时携带着猪、芋头、白薯等30多种物种。甚至连殖民统治和探险,也产生了物种迁徙和入侵。

  1492年,哥伦布为丰饶的新大陆带来欧洲文化和天主教,但是,也为当地居民带来疾病入侵,由于当地居民缺乏免疫力,纷纷患上了麻疹、破伤风、斑疹伤寒、伤寒症、白喉、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痢疾和天花。哥伦布在返回时,也带回不少物种。哥伦布等人回到西班牙时,船上不仅装满黄金、雪茄等,还带回了红辣椒、花生、马铃薯、西红柿、玉米和鲜艳的甜椒,这些物种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但是,欧洲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哥伦布也带回了另一种微生物梅毒,并导致梅毒在欧洲泛滥。

  另外,欧洲人在向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其他地方移民和实行殖民统治后,也引入了大量物种,包括小麦、谷物、黑麦、牛、猪、马、绵羊和山羊等。

  老鼠也是早期入侵物种

  如果不算哥伦布把梅毒从新大陆引到欧洲的话,人们较早意识到造成了灾难后果的物种入侵,老鼠算是一个。

  尽管老鼠今天遍布全世界,但较早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地方,如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岛是没有老鼠的。但是1780年,一艘从挪威装载货物的日本海船在阿留申群岛近岸失事,船上逃出了在挪威悄悄进入船舱的挪威老鼠。由于岛上没有树木,海鸟不愿在这里栖息,因而不能捕食这些老鼠。于是,这里成了老鼠的乐园,乃至这个岛后来被称为鼠岛。后来,美国政府在11平方英里的鼠岛上撒满了灭鼠药。2009年6月,科学家宣布鼠岛上的老鼠暂时得到了控制。

  兔子成为澳大利亚的外来入侵物种更是被很多人提起。1859年,澳大利亚农场主(英国人)托马斯·奥斯汀认为,兔子既可以家养,又可以放归自然,成为狩猎的对象,于是便将从英国带来的24只灰色兔子放到野外,让他们自然生长。结果到19世纪末,澳大利亚野兔大量繁殖,对当地的原生植物、动物甚至土壤造成毁灭性破坏,以致后来生物学家要采用基因工程来灭兔。

  一枝黄花观赏植物却成了公害

  中国遭受外来物种入侵较早的要算加拿大一枝黄花,是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中国的,当初主要在江苏南部和上海以庭园花卉形式培植。后来,这种植物逃逸野外,在20世纪80年代蔓延至河滩、路边的荒地、农田边甚至绿化地带。每株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以产生20000多粒种子,并且根部发达,连接成片,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成为强大的入侵植物,严重影响到绿化灌木以及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一枝黄花近年来已经在苏、浙、沪、赣等长三角地区大面积生长,占地约20多万亩,逐渐形成一种外来物种公害。

  中国公众最为熟悉的外来物种入侵可能要数原产于南美洲的凤眼莲(俗称水葫芦),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为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来在全国各地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大量繁殖的水葫芦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水葫芦大面积形成时,不仅使水体内正常生物系统所需的氧被耗、光被遮,连自然的水表气氧交换也被封住。水葫芦造成的危害比滇池和太湖发生的蓝藻水华还要严重,以致有专业人员把滇池的水葫芦之害称为患上了“生态癌症”。

  此外,广东的福寿螺、西双版纳的飞机草、新疆博斯腾湖的河鲈、东北的三裂叶豚草、各地引进的宠物巴西龟、美国白蛾和美国的互花米草等等,都是外来物种入侵中国造成损失的典型。

  外来物种入侵类似人类征服

  为何外来物种会造成生态和经济的巨大灾难呢?总体而言,任何一个地区经过多年的进化和发展都会形成相对平衡的生态体系。但是,如果有外来物种引进,则有可能造成三种情况:一是引进的物种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中,不对当地生态造成威胁和破坏。第二种是引进的物种水土不服或受到当地生态体系的排斥,因而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态体系中。第三种则是引进的物种适应引进地的环境,并在自然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强大,远远超过了当地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繁衍能力,并成为当地排斥其他物种的一霸。

  外来物种入侵的发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它们与人类的相互融合和征服颇为相似。

  在自然界,生物的迁徙和移居是不可避免的,在物种迁移时,它们会融入当地同化。但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征服,如同人类的征服一样,生物入侵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例如,非洲的杀人蜂在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三次走出非洲,再移民到南美成为一种灾难,因为它们与南美的蜂群杂交后成为了杀伤力更大的杀人蜂,从而造成对人类的伤害。

  同样,一种名为阿根廷蚁的蚂蚁原本生活在阿根廷,但目前已遍布世界上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阿根廷蚁是生活在阿根廷巴拉那河流域的一种特有蚂蚁,长约3毫米,深褐色,触角较长。西班牙吉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阿根廷蚁移居国外后,其内部相互争斗的习性变成了相互合作,群居繁殖,最后形成超大型的“殖民地”群体,并把其他种族的蚂蚁赶走。正是这种移民合作的特点让它们走遍世界。

  外来物种入侵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物种移居到引进地后会由于当地天敌的减少而成为环境灾难。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26种不同的动物移居到新地方的情况,从软体动物如普通的海螺,到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如黑鼠。结果发现,在原来的土生地上,它们的平均天敌有16种,但是到了新的移居地,它们的天敌就减少到了7种。由于缺少天敌的制约,它们都成了新地方的害虫。

  已成全球四大环境问题之一

  今天,由于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日益便捷,世界上任何地区都可能遭受到生物入侵,从而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2000年2月在瑞士通过的《防止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概括了生物入侵现象: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隔离性天然屏障。在近几百年间,这些屏障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已变得无效,许多物种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并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国际社会现在把外来物种入侵和栖息地丧失、传统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共同列为当今全球四大环境问题。从中国的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对环境和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

  中国环保部开展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统计表明,全国共有45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600亿元。但另有一种统计是,我国每年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达120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46.3%已经入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另外,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就有50种。同时,根据IUCN的报告,外来入侵物种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

  研究人员发现,从外来入侵物种的来源地分析,中国55%的外来入侵物种来源于美洲,22%来源于欧洲,美洲起源的外来入侵物种占一半以上,成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最大来源地。中国50%的外来入侵植物是作为有用植物而引进的;25%的外来入侵动物是有意引进的,经自然扩散进入我国境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仅占很小的比例。

  延伸阅读

  治理外来物种入侵

  我们有什么办法?

  引入天敌

  让艾菊花重归温柔

  生物和环境方面的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利用入侵生物天敌的方法来制约它们,因为入侵物种变得霸道和唯我独尊的基本原因,就是在新的居住地失去了天敌的制衡。美国治理欧洲艾菊的故事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启示。

  艾菊的故乡在欧洲,开起花来金黄色的一片,煞是好看,人见人爱。艾菊不仅好看漂亮,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于是世界各地的人都爱上了它,它也就“出嫁”(移居)到了美国、南美和澳洲。作为“新嫁娘”的艾菊到美国的确风光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却成为美国人的心头大患。这倒不是艾菊不美了,不招人爱了,不能作药用了,而是它太霸道了,成为一名侵略者和有害物种,危及当地的环境和生态。

  在美国西部,艾菊不仅侵吞了大量土地,而且由于艾菊含有吡咯烷生物碱,还毒杀了当地不少的牲畜。1976年的空中拍摄中发现,艾菊覆盖了美国西部地区12000平方公里。美国人意识到,如果不控制艾菊,当地的其他植物就会没命了,想不到当初认为那么漂亮的“新嫁娘”原来是一种生态“母老虎”。

  惊恐不已的美国人赶紧请专家想办法。专家会诊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还想不想要这位“植物女神”?美国人的心理是矛盾的,尤其是西部人。要吧,怕这种“母老虎”毁坏环境,不要吧,它又有那么多的优点和可爱之处,而且当初是大家一致同意让它“嫁”到美国的。他们向专家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要求,既要留下艾菊,又要控制它对环境的破坏。

  于是,专家把艾菊的天敌红蛾(来自法国)和叶甲壳甲虫(来自意大利)一同引进到美国西部艾菊生长的地方。红蛾和叶甲壳甲虫都以艾菊的花和叶子为生,它们与艾菊是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相互制约矛盾体。有了红蛾和甲壳虫的抑制,到1988年,艾菊在美国西部地区的覆盖就减少了60%-90%,而且许多适应当地所需要的植物,如饲料草,也恢复生长了起来。因为艾菊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争夺它们的地盘和养料了。

  遗传工程

  解决“兔满为患”、“鼠满为患”

  今天,高科技手段如生物遗传工程的发展同样为治理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正在利用遗传工程中的转基因来治理“兔满为患”和“鼠满为患”。

  面对令人头痛的兔子,澳大利亚在20世纪60年代就利用一种称为免疫避孕的生物技术进行除害,而且取得了很大效果。研究人员选择粘液瘤病毒释放到野兔身上,这种病毒的作用原理是使动物的雌性不育。

  几十年来这种方法颇见成效,而且未对人和其他生物及环境造成危害。不过慢慢地,野兔对这种转基因病毒变得具有耐受性,野兔又逐渐多起来。如今研究人员又选择了对野兔最可能起作用的三种透明带基因中的ZPC基因,插入到粘液病毒中,让兔子感染。现在的研究发现,新的转基因病毒对兔子的避孕率达到70%以上。而且,这种转基因病毒既不可能从野生动物跨跃到家养动物,也不可能从动物漂移到人。澳大利亚已经使用这种转基因的粘液瘤病毒达50年,迄今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受此启发,欧洲一些研究人员也对一种疱疹病毒进行遗传改造,改造后叫做鼠巨细胞病毒。在实验室试验中,遗传改造后的鼠巨细胞病毒对老鼠的避孕效果是长期的,而且有效率达到100%。那些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动物,如野狐、鼬等,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治理。美国的调查发现,利用这样的方法,夏威夷已经使当地鼬的数量大大减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