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世纪大旱袭美 农产品添柴加油火烤世界经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2 5:13:0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干枯的草地,崩裂的河床,极度缺水而奄奄一息的农田,满脸疲惫与无奈的农民。这是今年美国中西部几大粮食主产区随处可见的景象。遭受“世纪大旱”的美国,56%的地区陷入干旱的煎熬中。

  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因为欧债风暴的冲击而重陷低迷之际,美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持续发展的旱情直接引发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逆风飞扬”。

  6月中旬以来,国际玉米、小麦和大豆的价格连续飙涨,阶段涨幅一度达到令人瞠目的50%左右。继上月大豆创下历史新高后,本周芝加哥玉米价格再创历史新高。国内农产品期货也持续走强。

  农产品价格大涨的同时,世界经济却正日益明显地感受到欧债危机带来的逆风,不管是欧元区本身,还是美国、日本或是金砖国家,都重新将促增长摆到了议事日程的最显要位置,降息、量化宽松、财政刺激等“重型武器”也再度鱼贯登场。

  出人意料的农产品牛市,不仅让粮食危机的风险骤增,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提价压力。而农产品涨价带来的通胀威胁,更让各国的决策者开始高度戒备,特别是在中国等食品消费占比相对较高的新兴经济体。

  全球农产品陷入生产危机

  高温缺水给美国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灾难,玉米和大豆价格本周升至创纪录高位

  “在美国的‘玉米之乡’艾奥瓦州,在我们乘车从市区开往郊区的途中,即使将车内的空调温度打到最低,都驱赶不走全天都在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暴晒的天气几乎让人没有勇气推开车门走下车。”刚刚从美国考察农业干旱情况归来的国内某期货公司副总经理徐亮(化名),真切感受了美国的世纪大旱“威力”。

  徐亮告诉记者,当地电视经常播放的画面是,几近绝望的农民在枯黄的玉米地里掰下一个玉米棒,剥开后里面没有一颗玉米粒。受旱最严重的地区的一些农场主彻底放弃收获希望,驾驶收割机,直接将玉米地或大豆农田铲平。

  来自全美气候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6月份,约56%的美国毗邻地区处于中度到极度干旱状态,为1956年以来的最高比例。而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这种情况并未出现缓解。

  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和大豆种植国,高温缺水给美国农作物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玉米和大豆价格本周升至创纪录高位,欧洲小麦价格同样创出历史新高。

  美国农业气象学家预计,未来两周美国玉米和大豆种植地区有超过60%将持续干热,导致作物产量进一步减少。“在至少未来15天种植带大约三分之二的地区将继续干燥,作物等级肯定将进一步下滑,”气象学家唐·基尼说。

  美国农业部最近一次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的当周,美国玉米生长优良率为24%,大豆生长优良率为29%,均较前一周下降2%。

  除了美国,作为全球小麦的主产区,俄罗斯因旱灾影响将小麦产量预期下调至7700万至8000万公吨,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区也仍将持续干热天气,不利于小麦生长,利好麦价。

  经合组织上个月警告说,当前农产品价格依然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许多国家食品价格上涨的问题还很严重。而在当前农产品库存较低,农业生产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未来农产品价格可能进一步震荡。

  该组织预计,日益严重的资源限制、环境压力以及投入成本的上升将会影响到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供应。预计未来10年全球农产品生产的年增长速度将放缓至1.7%,而过去数十年这一速度一直保持在2%以上。

  多方资金借机热炒农产品

  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涨逾28%。美国玉米期货主力合约7月底盘中刷新历史高位

  供不应求的农产品市场,也成为多方资金热捧的炒作题材。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玉米期货实现逾28%的惊人涨幅。7月31日,美国玉米期货主力合约盘中一度上涨至每蒲式耳8.19美元,刷新历史高位。而6月及7月的两个月玉米的涨幅更是高达45%,创1988年以来最大。7月份,小麦和大豆主力合约的涨幅也分别高达17.47%及15.91%。

  货币环境逐步宽松,同样给商品市场带来更多流动性。近期包括欧洲及英国在内的多个主要经济体央行都推出进一步宽松的举措,美联储官员也时不时发表支持宽松的措辞。此外,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坚决捍卫欧元区的完整性。一些市场分析师说,德法领导人的这一表态提振了投资者对欧元区的信心,刺激美元对欧元等主要货币走弱,对包括玉米、小麦和大豆在内的大宗农产品交易构成利好。

  海外媒体上周发布的研究显示,对PowerShares DB农产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新份额的需求7月份增长4%,创2011年3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

  “投资者现在涌向农产品市场主要是因为干旱,”帮助对冲基金Harvest管理着13亿美元资产的凯利·维斯布洛克表示,“看起来总有人在追逐良好的基本面。投资者把资金转投能够带来回报的资产,这并不令人意外。”

  农产品涨价引发诸多问题

  随着玉米、大豆、小麦价格持续飙涨,不少人担心,2007年至2008年时粮食危机的一幕可能重演

  作为一类与经济和社会关联度极高的大宗商品,农产品价格的意外大涨,给全球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玉米涨价,与之密切相关的肉类、乙醇和甜味剂等行业,都开始明显感受到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到餐饮和食品加工等诸多企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农产品涨价带来的通胀和粮食安全问题。随着玉米、大豆、小麦价格持续飙涨,不少人担心,2007年至2008年时粮食危机的一幕可能重演。世界银行(微博)本周专门发布报告指出,美国异常干旱天气、欧洲一些国家持续降雨以及俄罗斯、印度等产粮国降雨不足等因素,已经增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世行表示正密切关注粮价,以帮助各国政府制定适当政策。

  相比世界其他地区,食品在亚洲的消费开支中占的比重更大,因此粮食价格上涨对亚洲通胀的影响尤为明显。根据IMF的数据,在亚洲新兴市场,食品开支占比达到35%,而美欧国家这一比例仅为20%左右。

  汇丰控股亚洲经济研究联系主管纽曼认为,现在还没有必要对亚洲的粮食通胀问题太过担忧。他表示,对亚洲的食品通胀而言,更重要的还是石油和大米。

  不过,坏消息在于,国际油价近期开始重回上升轨道,并重返90美元。一项针对华尔街投资人士的最新调查显示,业界认为,随着主要经济体不断加大政策刺激,油价可能很快重新上攻100美元。

  花旗的分析师指出,尽管亚洲影响食品通胀的最关键因素——大米价格迄今仍保持相对稳定,但鉴于农产品价格的关联性历来较高,大豆、小麦等涨价,很容易推高大米价格。所以,亚洲经济体需要引起最够的重视,密切监测大米价格的最新变动。

  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

  多方迹象表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已经开始实质影响中国经济

  事实上,即便本地食品价格还未全面明显上涨,一些亚洲经济体已经不得不开始为通胀提早打算。

  在经济增速已降至9年来谷底的印度,尽管6月份的CPI增速有所放缓,但印度央行却无法和韩国、中国等其他国家一样重启降息。本周,印度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8%不变,以便控制可能再度升温的通胀。

  在中国,眼下能看到的国际农产品涨价影响主要体现在期货市场,其中尤以豆粕为代表。大商所豆粕期货近期不断刷新历史高点,自6月中旬以来的累计涨幅超过25%,一度出现“豆粕比钢材贵”的现象。大豆、豆油、玉米等期货品种6月中旬以来也有不小的涨幅。

  相比期货市场的短线炒作,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农产品涨价可能加大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多方迹象表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已经开始实质影响中国经济。中国已经连续两次降息,“促增长”的政策意图日益明显,而如果食品通胀问题恶化,势必加大政策调控的难度。

  来自食用油生产企业的消息称,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抑制国内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一些厂商甚至称,已接获“除非万不得已不得提价”的通知。投行瑞银本周称,鉴于美国玉米价格迭创新高,中国可能已经推迟了从美国的玉米进口订单。而由于成本上升、需求不旺,中国的一些养猪户已经开始考虑降低饲养规模。

  野村证券的分析师认为,美国软商品的价格急速上涨,很可能推高中国的猪肉价格,限制政策松动的空间。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指出,尽管中国对玉米的进口依赖度不高,但却大量进口大豆。即便是玉米,近年来中国对玉米的进口依赖度也在快速上升,显示国内需求的增长已经远远超过了供给,这使得价格更容易受到干旱等利多因素的推动。

  尽管有上行的压力,但多家海外投行都认为,考虑到基数效应,第三季度中国的食品通胀还不会太明显。更大的压力可能出现在第四季度和明年,届时中国很可能面临结构性和周期性的通胀压力。

  决策部门显然已开始未雨绸缪。有消息称,近期有关部门已要求加大重视美国玉米减产对世界粮价的影响,以及食用油连续大幅提价的动向,防止出现连锁反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