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绿色崛起与水资源保护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22 5:22:1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绿色崛起,离不开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在海南水资源保护上,唯有开源、节流并举,建设、管理齐抓,优先保护生态是海南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方略。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绿色崛起,离不开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生态水资源。如何通过机制改革、方法创新更好地加强和改善海南的水资源保护?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以抛砖引玉。

  海南水资源及其特点

  2011年海南岛地表水资源量474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03.7亿m3,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102.53亿m3。海南地表水资源时空分配极度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均较大。空间分布上: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可利用量占总量约64%,昌化江和万泉河流域以南区域即南部各河流约占20.64%,南渡江和万泉河流域之间即东北部各河流约占6.68%,南渡江和昌化江流域之间即西北部各河流约占8.75%;时间分布上:汛期(5~10月)径流量相对集中,一般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以上,特别是8、9、10三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0%以上,非汛期(11~4月)地表径流量较小,一般不足全年径流总量的30%,特别是1、2、3、4月连续径流量不足全年径流量的10%,不少中小河流出现干枯、断流等情况。因此,海南的季节性和工程性缺水不可避免。从海南岛的地形地貌及河流特点来看,中部高而四周低,放射状的河流分布特征致使河道坡度陡而流程短,加之来水相对集中,唯筑坝蓄水方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和供水保证率。

  海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11年海南全省总用水量44.48亿m3。其中第一产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7%;生活和第二产业用水基本相同,位列第二,分别约占总用水量的10%;第三产业和生态环境占总用水量不足4%。据预测,2020年,90%降雨频率下全岛经济社会总需水量将达到74亿m3。从总量上看,海南岛不存在缺水之忧,但来水和分布不均匀,东北部和西北部水资源明显偏少,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特别明显,需要跨流域调水调剂。而随着海南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经济,水资源面临的各种挑战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一是原始水源涵养型流域植被破坏严重。二是各种开发建设、农业种植、人工养殖等对水质影响严重,部分河水、地表水已受到较大的污染。

  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依据海南水利发展之经验,结合海南实际,唯开源、节流并举,建设、管理齐抓,优先保护生态是海南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方略。

  (一)积极开源,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

  开源首选之策,就是对现有水利工程改造挖潜,提高供水效率。目前,海南岛已建成各类水库、引水工程、农灌机电井等共计7600余座(项),现状全岛水利设施设计供水能力约67亿m3,实际年供水能力约50亿m3(约占设计供水能力的75%),工程供水效率有一定提升空间;其次,海南岛水系特点从客观上决定了开源的最佳方式是兴建调蓄水库,调节供应一定区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本着大中小并举的原则,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工新建一批调节水库,确保大旱之年城乡生活用水无虞;三是努力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大中水回用力度。

  (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农业是节水的重点。目前全省灌溉渠道防渗衬砌率较低,田间大水漫灌比较普遍,通过渠道防渗衬砌和田间灌水技术的改进,可将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同时,农业水价普遍偏低,水费收入难以维持水管人员正常的费用开支。理顺水价,是水利发展步入良性轨道的核心所在。

  工业和生活节约用水,主要应利用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同时利用法规、行政、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强化节水意识,促进生产用水工艺的持续改进、重复利用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节水器具的普及应用。分行业制定水价政策,定额内用水按基本水价收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推行阶梯水价、丰枯水价等,逐步理顺水价形成机制。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合理配置、统一调度、严格管理

  以流域为单元,结合行政区域,制定水资源总量配置方案,各行政区域内应分行业进一步细化配置方案,逐步将初始水权界定到用户断面,真正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水资源配置须优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其次是工业用水,制定动态的配水优先序;再次就是尽量满足农业和环境用水。水管部门应根据细化的配水优先序,制定配水管理应急预案。水资源要开发好,更重要的是配置和利用好,这也是避免或降低旱灾风险、确保基本生活用水安全的必要手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