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揭开世界“第三极”生态面纱 |
作者:赖雨晨 彭茜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9 3:49:0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显示,该地区食物链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水平超预期。 “天然动物园”
这次科考于2009年启动。
科考负责人之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研发中心主任胡慧建告诉记者,“在这次科考中,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现大约460种脊椎动物。” 根据阶段性成果报告,本次科考还发现了蛇类新物种1种、国内近40年未发现的蛇类1种、国内鸟类和蛇类新记录各1种、未确定的新物种或新记录4种。“当然,这还是阶段性结论。这些发现有待国际学术界评估和最后承认。”胡慧建说。 珠峰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最高海拔8844米,最低海拔约1800米,平均海拔42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世界极地高山生态系统。据了解,目前,全世界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有5座位于该保护区内。 珠峰保护区北部是典型的高原地貌,草甸、草原、苔原、冰川生态系统兼具;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坡幽深的沟谷,河流蜿蜒、森林丰茂,受印度洋暖流影响,甚至具备一些亚热带气候特征。 “新物种主要是在这些沟谷里发现的,较为形象地说,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动物园"!”胡慧建说,“其实,珠峰保护区就好比"中国野生生物基因库、分化中心和潜在的扩散中心"。这里的偶蹄目动物、猫科动物的丰富程度是全国少有的,而鸟类里面仅猛禽就有30种-40种,超过国内任何一个地方。” 珠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之高,大大超出研究者预期。 两栖爬行类动物研究者潘虎君2011年以来多次在珠峰地区进行野外调查,他把这里称作“最神圣”的保护区。“我也到过东部的一些保护区,但是珠峰的丰富程度是最让人震撼的,从常人无法攀登的雪峰到亚热带的阔叶林,在这里调查两年了,可发掘的东西太多太多。” 鸟类研究者李晶晶说,人们印象中的高原是荒凉的,物种稀缺,“但是珠峰保护区、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南坡一带,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这种印象。” 胡慧建认为,珠峰保护区内仍然保存了非常完整的食物链,说明当地生态环境的原生度高,没有遭到破坏。 “我们在野外调查,经常可以很容易地看见藏野驴、野兔、旱獭。”潘虎君说,“现在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和保护区的管护力度都提高了,加上政府出台了一些像湿地恢复之类的环保政策,对高海拔生态的保护产生了正面影响。” 进行全面科考
据介绍,本次科考由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林业部门划拨专项经费,珠峰保护区分别委托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实施脊椎动物调查和植物调查。参与调查的研究者还有部分来自中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动物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据了解,目前调查范围已达3.2万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珠峰保护区全境,希望在发现物种、评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水平、勾画生物资源轮廓方面取得进展。 胡慧建说,这是珠峰地区调查内容最全、调查范围最广、调查时间最长的一次野生动植物科考工作。 “到目前为止动物部分已经进行了两年,而且野外考察覆盖了四季的变化。和以往科考相比,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们加大了对沟谷地带的调查力度。” 据介绍,本次科考除了记录发现物种的种类、数量等,还通过GPS系统对发现地点进行了定位,以建立完整的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数据库。 “最近一期的野外考察,我们搜集到大约380件小型兽类的标本。”兽类研究者胡一鸣告诉记者,“这些标本我们会带回内地,会邀请相关方面更资深的专家进行鉴别和研究。” “我们这次细致调查的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吉隆沟,保护区内还有三条大的沟谷,调查得相对比较简略。每一条沟谷都有自己的特征,物种有差异,如果能一条沟、一条沟地做下去,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定有更多物种被发现。” 还有很多谜没有解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