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涵养水源 保护生态
作者:高翔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21 23:35:1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高翔 摄)
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高翔 摄)

“千方百计不使祁连山环境恶化,冰川消失,这关系整个甘肃人民的生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西考察时曾这样指出。雄伟的祁连山孕育了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河西走廊人民的“母亲河”、“生命线”,也是河西文明的摇篮。记者18日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采访了解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功能近年来不断增强,为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源涵养林是国家规定五大林种中防护林的二级林种,它是以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为目的的特殊林种。祁连山是河西地区三大内陆河水源涵养区。通过祁连山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涵养调蓄山区降水和冰川积雪融水,每年涵源吐流72.6亿立方米。近年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转变发展思路,由原来国营林场的管理模式向保护区管理模式转变,不仅管理好辖区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把保护区分布的冰川、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也纳入保护区管理的范畴,扩大了水源涵养区管理的内涵。与此同时,由粗放的管理模式向可持续经营管理的模式转变,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制度,加强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特别是水源涵养林管护,促进水源涵养林的自然恢复,不断增强了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

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汪有奎介绍,“十一五”期间,保护区有47.13万公顷森林纳入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计划,落实天保工程投资1.3亿元。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项目的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得到有效保护,封育区内乔木、灌木树种年生长量明显增加,森林面积由原来的“十一五”初的909.9万亩增长为现在的1386.45万亩,活立木蓄积由“十一五”初的2400万立方米增长为现在的2650万立方米。同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比建区前大幅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十一五”期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入开展监测调查研究,为水源涵养林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展了科研项目15项,完成9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分成果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于指导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营林生产等工作,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截止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从事林业产业的职工共321人,各类产业项目实现年产值1520多万元,利润33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以种植、养殖、开矿和旅游为龙头的林业产业发展体系。生态旅游年收入可达80万元,实现利润约15万元。种植业年出圃各类苗木1000多万株,年产值约335万元,实现利润约160万元。

“由于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保护区建设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到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在河西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管理局的基层单位还有很多危房有待改造、巡护人员的交通工具还需改善……祁连山生态维护和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今后的路还很艰巨!”汪有奎说。(记者 高翔)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