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民勤治沙:从生态效益到经济效益
作者:何成军 蒋文艳  文章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5 5:39:5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记者 何成军 蒋文艳

  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端,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之中,同时也是这两大沙漠之间的主要绿色屏障。由于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防沙治沙,关乎着民勤人的生死存亡。2001年,温家宝总理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战斗的历史。”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崔健国这样告诉记者。“多年来,民勤在风沙前沿和生态脆弱敏感区域积极防沙治沙、植树造林,保卫着家园,更是肩负着保护这片绿洲大地的重任。”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誓言已成为民勤县上至父母官下至老百姓保卫家园共同的目标。

  为了抢救性地保护民勤生态,2002年7月,连古城保护区在原省级保护区的基础上将面积扩大到28倍,保护范围占到了民勤县国土总面积的1/4,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大滩乡上泉村离民勤县五大风沙口之一“老虎口”最近,村民白本荣回忆,以前,一场风沙过后,院子里的沙子都是用车拉的,春天种地时化肥、种子随时会被风吹走,有时候长出来的根苗也会被风连根拔起,补种2至3次是常有的事。”

  2008年,老虎口被列为民勤县防沙治沙重点治理区域,经过5年不懈的治理,如今的老虎口已长起10万亩郁郁葱葱的棱棱林,有效地阻挡着沙漠前行的步伐。

  “现在每年风沙不仅次数减少了,刮一场风后,最多一簸箕沙子就可扫出门。”白本荣说道。

  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进军向记者介绍,梭梭是目前民勤沙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人工培育林,其较强的抗旱性表现出适应沙区环境的生长优势,对维护民勤脆弱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民勤梭梭人工林的发展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开展梭梭引种、造林最早的地区。1956年中科院治沙队民勤治少综合试验站从内蒙、新疆引进梭梭开展育苗、造林试验、获得成功。

  2012年,民勤沙生植物园科研人员又顺利完成了梭梭嫁接肉苁蓉试验成功。

  李进军介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区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坚持“谁经营、谁投入、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大力发展沙产业。

  通过治理经营、发展林下特禽养殖、种植中药材等沙产业,拓展新的增收致富渠道,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沙漠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自2011年11月承包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先后在大滩乡老虎口、苏武乡圣井道、东湖镇正新沙窝、西渠镇白墩滩、土山子西等区域完成承包到户面积1.235万亩,签订承包治理经营合同152份,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2.51万亩。

  据记者了解,按目前市场最低售价每公斤40元算,每亩年均收入能达到3200元左右。

  白本荣顺利地承包到了50亩。由于梭梭接种肉苁蓉周期要三年时间,白本荣今年保守的只接种了10亩肉苁蓉。

  与老虎口相连的青土湖在十九世纪末还是一片湖泊沼地,四周草丰羊肥。

  走进青土湖防沙治沙现场,举目眺望高低错落的沙丘绵延到天边,无数压麦草方格沙障的身影正忙碌着。

  “农闲时都会过来压沙,种得梭梭越多,风沙就会越少。”正在压沙的附近村民刘军说。

  “秋季压麦草方格沙障是为了来年种植梭梭,将来这里也都会发展接种肉苁蓉产业。”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截至去年底,民勤县治沙生态林区人工梭梭林面积已达44万亩。“随着梭梭接种肉苁蓉的经济效益慢慢突显,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民勤治沙的队伍中,民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洲将不再遥远。”李进军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