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在推进生态文明中转型
作者:黄永锐  文章来源:内蒙古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6 6:05: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从高空中俯瞰包头植物园,通透的空气展示着环境治理成果。
从高空中俯瞰包头植物园,通透的空气展示着环境治理成果。


  本报记者 黄永锐

  季节的时针虽然已开始向冬季靠拢,对于加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内蒙古而言,却处在生机无限的春天。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我区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积极保护生态、减少排放,为环境“减压”,为发展“加码”。

  新能源+新产业:

  工业腾飞借力环保“跑道”

  内蒙古草原上的新能源“储量”惊人风能资源居全国之首,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

  追风逐日的步伐,从“十一五”期间大幅迈开。以阿拉善盟、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的三个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陆续上马为标志,近3年来的成绩更为卓著:全区风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5亿千瓦以上。到“十二五”末,风力发电装机可达3300万千瓦以上,约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能源“绿色战略”稳步推进的同时,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在不断发力,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中天合创300万吨二甲醚,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而转型发展的每一步,都要面对环境保护这道“硬关口”。在鄂托克旗,污水处理、高盐水处理、在线监测和脱硫除尘等一批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成运行,淘汰落后产能880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27.5%,削减二氧化硫1322吨、化学需氧量613吨。

  目前,我区新一轮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正有序进行。预计到2013年,全区地方煤炭企业将由353户减少到80至100户;地方企业中将形成1至2户亿吨级、5至6户5000万吨级、15至16户千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市场。

  新机制+新举措:

  项目带动稳固生态屏障

  近年来,我区明确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区划、生态功能定位、生态现状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根据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划分,进一步强化保护功能。

  通过荒漠化防治,不仅有效遏制了沙漠沙地扩展,还通过种植防护林,改善了农牧业生产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六大以来,我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9790.35万亩,森林面积3.55亿亩,双双位居全国之首。

  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带动下,全区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中国林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内蒙古森林年固碳能力为3600.87万吨,居全国第3位。

  近年来,自治区陆续出台8部地方性林业法规和政府规章、政策性文件,覆盖了林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领域。近10年来,全区2.4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7000多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

  新规范+新景观:

  加强保护延展乡土诗情

  碧蓝的天空下,金黄的胡杨树叶随风起舞,演绎着千年不朽的传奇……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秋,令人梦萦魂牵。

  截至目前,我区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2个,盟市、旗县级保护区98个。2011年至今年上半年,又有两个旗县(市)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县技术评估,21个乡镇和4个村新获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命名,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项目通过环保部验收。

  经过近10年来的努力,我区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2个、国家级生态村4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63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9个,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今年,自治区争取国家“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6055万元,落实综合整治项目75个,建成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镇。

  美丽的乡村,诗意地栖居守着绿色承诺,拥抱绿色追求,传递绿色希望,内蒙古正在创造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春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