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保护状况受关注 海南启动第二次野生动物调查
作者:单憬岗 苏文学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6 6:58:3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长臂猿调查要会听鸣叫声

  “专项调查只需考虑一种或一类动物的分布和生态习性,因此其调查有很强的针对性。”江海声举例说,以鸣声记数为基础的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调查法是目前长臂猿实地调查的主要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长臂猿都具有清晨鸣叫的特性,晨鸣声可传出2公里远。“根据鸣叫的方位进行定位,就可以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对数量,再加上追踪目击观察和多天重复调查,就可以得到绝对数量。”他说。

  调查队首先根据海南省森林分布图确定调查范围,然后从1997年9月到翌年5月,在吊罗山、五指山、猴猕岭、尖峰岭和白沙的南开乡的调查范围内作访问调查,访问对象以猎人为主,还有当地干部、林区工人和其他居民。

  “然后就是路线调查,时间一般从7点到12点,调查路线一般有5公里路长。”江海声说,他们沿着热带雨林中的小路行进,一路注意聆听长臂猿的鸣声和观察其实体。整个调查的路线足足有156条,总长度达到838公里。

  在此基础上,调查队结合多年来的经验和文献资料,于1998年3月到5月间,分别在霸王岭保护区和吊罗山的石镜岭采用定点方法进行重点调查。

  “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因为调查时间从每天的清晨6:30-10:30。”老队员霸王岭保护区的陈庆介绍说,他们在6:30之前进入调查地点,聆听四周长臂猿的鸣声。听到鸣声后,用计时器测定鸣声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判定鸣声传出的位置,用指南针测定鸣叫点的方位,估计从鸣叫点到调查点的距离。

  “我们还会注意鸣声特点,例如有没有引唱、有没有合唱等等,这些也要全部标注在地图上。”陈庆说,之后他们会根据鸣叫的方位追踪长臂猿,在不过多干扰的情况下尽量靠近猿群,观察记录猿群个体数量和社群结构。

  而对于坡鹿的调查,他们采用了印迹法和哄赶法。先是根据调查区的实际,在调查前一天的上午将调查区四周的调查路线上的所有动物痕迹清除,在调查的当天上午采用线路法调查动物的痕迹数量,包括单个足印的个数和足迹链条数和粪便堆数。

  然后,在调查区周围事先布置好观察的人,如果是灌木林中就用人直接哄赶,如果是草地或灌草丛就用三轮车哄赶,观察人员再记录哄赶过程中逃出或进入调查区的动物个数。

  “大田保护区的地势相对平缓、坡度不大,是采用哄赶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理想地。”江海声说。据他透露,此次对兽类的调查还将采用以前没有采用的新技术:红外自动数码照相法。“这是针对数量稀少、活动规律特殊、在野外很难见到的物种的。”

  届时,他们将选择水体附近、小径等动物出没频率较高的地点作为红外相机的布设处。“红外相机的布设很有讲究。”鹦哥岭保护区的王合升告诉记者,相机会被牢牢固定在树干上,以确保相机不脱落,也不会被旁人拿走。相机的要放在0.5-1米的高度,还要避免阳光直射镜头。

  鸟类调查要耐得烦

  “鸟类是一类在野外相对较容易观察的动物,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各地区鸟类调查积累的资料也比较丰富。”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鸟类学教授邹发生介绍,他也参加了上一次野生动物调查。那一次,他的足迹走遍了海南岛的森林、海滨、村村寨寨,其中鸟类资源调查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1996年11月到1997年1月,他率队登上了西沙群岛,对国家II级保护动物红脚鲣鸟进行了近3个月的连续调查。

  调查队员首先对全岛鲣鸟的繁殖状况进行踏查,然后选择不同繁殖阶段的鲣鸟作定点观察,共选取了5个观察点、36对繁殖鸟,对鲣鸟的筑巢、交配、产卵与孵化、雏鸟与育雏进行研究,观察主要在白天进行,有时晚上也到繁殖地进行观察了解。

  “鲣鸟交配时,雌鸟会发出独特的‘夸儿’叫声,声音急促、一般只有两三声,很容易辨识。”他介绍称,鲣鸟交配期间有许多亲昵行为,常常是雄鸟用喙去磨擦雌鸟的喙、梳理雌鸟的羽毛,并排站立等。而在观察孵卵的过程中,他们则对6个巢观察了12天,最长持续观察时间4.5个小时。

  “我们还会对鸟类鸣声进行录音。”江海声说,他们这一次将在各调查区内选取鸟类鸣声录音样地,每个样地内布设3个栖息地型同质的录音点进行鸟类鸣声录音。在每天日出前1小时至日落后1小时期间进行录音,相同录音点的两次录音间隔1小时,每次持续8分钟。“这样是要获得鸟类物种、活动节律、鸟类物种多样性等信息,并根据录音设备的最大调查半径计算鸟类分布密度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