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上海浦东以环境为发展基础 环保投入占GDP3%以上
作者:孙小静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11 8:04:2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将环境作为新区发展的基础,以环境作为调节新区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与环境有冲突时,服从环境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将浦东新区建成最适宜人居和最适宜创业的生态城区。

  16年的开发开放过程中,浦东新区一贯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持续改善,综合能耗、水耗逐年下降,居全国先进水平,并在近年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区”、“国家卫生城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和“中国人居范例奖”等称号。

  然而,与国际先进城市和地区相比,浦东新区仍有明显差距。而“十一五”期间对新区来说,既是经济高速发展期,也将是环境矛盾凸现期,将面临经济增长、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环境安全和综合管理能力等五大压力。为此,新区出台了指导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环境优先”的发展方针,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

  为了将“环境优先”落到实处,《决定》根据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和新区实际情况,设定了8项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达0.45吨标准煤万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功能区标准,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和优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30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95%以上,绿化覆盖率大于37%。 

   “环境优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浦东新区因此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环保投入,规定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当年GDP的3%以上,并设立“环境保护基金”,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提高环保准入门槛,要求引进产业项目的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标准;强化公众参与,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律、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新型环境管理模式。此外,将通过发展环保科技、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普及生态文化、建立“数字环保”体系等,提升环保建设、执法及应对能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