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阿拉善巧破生态困局
作者:徐卫星 张俊 王…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29 10:00: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目前,生态项目区农牧民参保人数达4508人,已领取养老金1771人,人均月工资1060元;全面启动实施新型农牧民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农牧区养老保险全覆盖;在农牧区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了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医疗保障目标,农牧民参合率达到了100%。


  为扩大转移农牧民子女就业,阿右旗推行了从幼儿到高中15年全免费教育,启动实施了人才储备制度。挂牌成立了首家农牧民学校,建立了农牧民创业贷款扶持基金,实施了农牧民创业贷款贴息政策。


  在旗政府所在地巴丹吉林镇一处去年落成的游牧民定居小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在小区内居民休闲广场的一端,记者发现一个巨大的类似火盆的东西,孟和告诉记者,那是为农牧民庆祝传统节日用的。


  这么漂亮的小区,农牧民买得起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孟和介绍说:“这些移民安置房都是以每平方米1000元出头的成本价卖给农牧民的。除每户能享受到4万元左右的补贴外,我们还通过担保基金给予贴息,标准和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一样。”


  他还说起一件小插曲,国家有关审计部门前来审计相关生态移民费用时,对补贴购房利息的做法有异议,但经过细致了解和调查后,认为是帮助生态移民安居的好方法,不但认可了这种做法,还推荐给邻省借鉴。


  生态补偿资金如何用实?


  生态需恢复,牧民要安置,光有创造性的政策不行,还得靠国家财政支持。

 

  “这都得益于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牧民安置,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仅靠地方解决根本不现实。”阿右旗旗委副书记、代旗长杨海如是说。


  据介绍,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惠及阿右旗6个苏木镇39个嘎查村的7078.68万亩草场,受益农牧民涵盖全旗,投入资金11114.8万元。


  怎样才能把钱用到实处,让牧民真正得到实惠呢?据孟和介绍,阿右旗依托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认真落实惠牧政策,根据人口类型确定了禁牧补贴、草畜平衡补贴和半农半牧区补贴标准。其中每人每年最高可补贴15000元。


  阿右旗为什么要把国家补贴的生态补偿用到农牧民身上?种树种草的钱又从哪里来?“农牧民转移出去多少,就为沙漠生态环境减轻多少负担。”杨海认为,生态恢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退牧还草的最大问题是牧民安置问题。


  牧民安则生态安


  牧民安则生态安。为农牧民安置解决了后顾之忧,生态环境自然不受人为的干扰。


  在巴丹吉林沙漠,已探明的湖泊已有144个。在这些当地人称为“海子”的湖泊周围,辐射般地长出了茂密的植被。当地人说,在这些有水有草的地方,沙过即止,再大的风沙也吞没不了“海子”。


  据了解,为阻止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阿右旗已对分散居住在巴丹吉林沙漠144个湖泊的牧民实施整体搬迁转移,有效保护了这里的湿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阿右旗根据自身区域特点,认为大面积进行人工生态建设并不现实。经科学考证后,决定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对巴丹吉林沙漠实施“锁边”工程,延缓其移动的速度和蔓延进程。


  现在阿右旗退牧区草原生态呈明显好转,植物群落产量增加,由2000年的14.2公斤/亩增加到2010年的25.2公斤/亩,植被平均高度也由2000年的37厘米提高到2010年的140厘米。


  “沙漠的面积没有再扩大。”孟和说。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