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江源头的生态富民创举
作者:夏树 王会 郜晋…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11 7:08:4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人们的印象中,青海是一块不毛之地。没有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也没有新疆的“葡萄美酒佳肴”,更没有西藏的“圣洁神秘”。

  如今,青海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美丽的青海湖,金黄的油菜花,香气四溢的手抓羊肉,美味爽口的老酸奶。当然,还有卓玛那动听的民歌飘荡在美丽的草原。

  春生才让,这个过去一年四季在草原上游牧的天峻县梅陇村藏族兄弟,说起这几年草原牧区的变化,兴奋得手舞足蹈,最让他开心的是县城里的新房子和一年比一年鼓起的腰包。像春生才让一样走上富裕之路的少数民族牧民同胞,打心眼里感谢青海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生态富民工程——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

  所谓草原生态畜牧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系统工程体系。换言之,就是要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让牧民增收,最终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强调,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对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贯彻“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举措,关系到能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大事。省长骆惠宁认为,能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是生态畜牧业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定要走出一条因地制宜、促进草原畜牧业科学发展的路子来。

  确立“生态立省”战略,全力打造高原生态畜牧业——

  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牧业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传统的粗放经营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青海省适时提出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拉开了草原变革的大幕

  干了20多年村支书的洛桑旦杰,今年64岁,2008年卸任后被选为海西州织合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草原的兴衰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的心。

  “以前村里只有149口人,现在是208口,要养活多出来的59口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牛羊养殖数量。可是草原的大小不会变,最终带给草原的只能是恶性循环。”洛桑旦杰说,过度开发利用使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我们的子孙吃什么、喝什么,难道让他们喝西北风?

  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以来,“双层经营,户为基础”虽然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几十年下来,出现了超载过牧—草原退化—牲畜无草可食—牧民无法养畜的状况。畜牧业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发展活力越来越不足,传统分散经营的“短板”日益显现。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也陷入了这样的怪圈。

  牧民留在草原上只能受穷,走出去又因缺乏劳动技能且语言不通,难以转移就业,处于两难境地。这样的困境,一度出现在青海几乎所有牧区,玉树、果洛、海西、海南、海北,甚至一些半农半牧的过渡地带。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80年到2009年的近30年间,青海省牧区牧业人口增加了近19万人,达到75万;人均占有草场减少335亩,降低32%左右,人均饲养牲畜由35个羊单位减至22个羊单位;全省90%以上的草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面积达到3.05亿亩,差不多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青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工作,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多项政策。特别是在2010年10月,国务院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2011年8月,国务院又下发《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三牧”工作的发展。

  像洛桑旦杰一样的牧民还有很多,他们已经意识到保护草原的紧迫性,草原是他们的命根子。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牲畜数量,将老弱病牲畜淘汰出草原;划区轮牧,让草原有足够的时间轮休;购买饲草料,进行羔羊育肥,发展羔羊经济;兴办第三产业,输出劳务,减少草原上的人口。

  这些局部地区的牧民自发行为,成为青海省委、省政府探索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他们结合“生态立省”战略,在总结多年草原生态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调研、考察、论证,2008年正式提出加快推进牧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大决策。从此,青海畜牧业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青海省委副书记王建军说,生态畜牧业建设,是贯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一条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畜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群众增收三者共赢的新路子,草原只有发展生态畜牧业才是唯一的出路。

  三种发展模式给高寒草原带来勃勃生机——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需要一个有为的经营主体。于是,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正是这些草原上的“新兴经济体”,唤醒了多年沉睡的高寒草原

  “种树树不活,养鸡鸡不活,甚至连青稞都无法生长。”当记者走进离天峻县城十几公里的一片大草原,天空飘起了雪花,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3200多米的海拔和零下14摄氏度的气温让记者感到呼吸困难。县农牧局党委书记马春生把记者领到了梅陇村藏民春生才让家的放牧点。

  春生才让为记者倒满酥油茶后,打开了话匣子。他不懂汉语,就让一旁的女儿当翻译。2008年,他将自己家的200只羊和30多头牦牛,全部入股合作社,从此,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草原的春生才让知道了什么叫“分红”。今年,村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把羊群、牛群分给村里十几个放牧能手,除了分红他们每人每月还能领到1700元的工资。

  同年,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发展要求,青海省从牧区选择了7个村进行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梅陇村正是试点之一。

  为了让牧民们了解生态畜牧业是怎么一回事,青海省农牧厅印制了汉藏双语的《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宣传册》,发放到牧民手中。宣传册就什么是草原生态畜牧业、为什么要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以及总体思路、如何建设生态畜牧业等牧民群众关心的43个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党员带头,村干部行动,当年,全村48户全部自愿加入了合作社。

  梅陇村探索出了一条以股份制经营为突破口,以细化分工为切入点,以轮牧休牧为有效手段,以项目整合为重要措施,以开辟增收渠道为保障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径,后来被概括为“梅陇模式”。一年后,梅陇村牧民收获了加入合作社后的“第一桶金”。

  同样,在其他6个试点村,试点工作同样收获了可喜的成果。青海省总结出3种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一是以合作社为平台,实行牲畜、草场股份制经营的“梅陇模式”;二是以草原流转、大户规模经营、分流牧业人口、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三是以联户经营、分群协作、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草原生态的发展模式。

  试点的成功对于青海“三牧”发展意义深远。已经主管6年农牧工作的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这种探索主要是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倡建设养畜、科学养畜,走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从而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人、草、畜三者之间的矛盾,遏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畜牧业的根本是让牧民增收、草原可持续发展——

  “以草定畜”思路的提出,巧妙地解决了草、畜矛盾,“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农牧民收入不降低”,在“加快后续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让牧民实现稳定增收

  来到门源县东滩村,记者见到了这里发展“羔羊经济”的能人冯兴虎。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带领的第五经营小组卖出去了200多只羔羊,收入10多万元。现在按照草原的能力养牛养羊,就是让大家多动脑子,怎么合理怎么赚钱就怎么干。下一步,合作社要把羔羊分出个三六九等来拍卖,分层次才能卖出好价钱,一锅粥地卖太亏了。

  如今,“羔羊产业”已经成为东滩村的支柱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以来,聪明的东滩村民充分挖掘地域独特优势,全力发展“羔羊经济”。按照“以草定畜”的思路,淘汰了一大批产能低的牛羊,引进200只毛肉兼用细毛种公羊、400只生产母羊,组建10群3000只核心细毛羊群,成立了12个以股份制为主的生产联户小组,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加大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业的力度,让天然草场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探索的羔羊、牛犊“育肥经济”,2010年共核减牲畜4265个羊单位,草场载畜量由原来的平均3.8亩/羊单位,核定为5亩/羊单位,核减牲畜转为发展舍饲畜牧业,为减轻草场压力,保护草原生态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式,正像盛开在草原上的格桑花,一朵接着一朵,一片连着一片。

  如果说它们是实现“以草定畜”和“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农牧民收入不降低”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拉乙亥麻村的发展模式就是对“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最好诠释。

  拉乙亥麻村是倒淌河边的一个纯牧业村,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2010年成立合作社后,拉乙亥麻村就打破了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放牧模式,转而以牛羊入股的形式,统一由合作社负责管理经营。村民们从牛羊的身上松了绑,既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又可以坐收股份红利。如今,村里341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牧民人人有去处,个个有钱挣。

  村支书华宝对记者说:“合作社分成了畜牧业、种植业、牛羊育肥、劳务输出、二三产业五个经营小组,转移了800多个富余劳动力。村民可以优先在合作社开办的酸奶加工厂务工,他们除了自家牛羊的分红外,每个月最少还能拿到1000元的工资。”

  正如拉乙亥麻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一样,许多发展起来的合作社,开始借助地域、民族文化等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比如藏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让富余的牧民在家门口就业。而对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加大了牧民技能培训力度,真正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早日成为草原上的“新型牧民”。

  实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还草原一个健康的“身体”——

  草原生态畜牧业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清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历史欠账,还要做到“五个结合”,促进草原生态修复

  目前,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三步走的第一步——探索推进阶段已全部完成,牧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省纯牧业村实现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全覆盖。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趋于成熟。

  从明年起,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将进入第二步——提高完善阶段,通过3年时间,大力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建设,规范合作社运行,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为充分挖掘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潜力,青海省政府决定实施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分层次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领导干部、乡镇长开展生态畜牧业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政策水平和集约经营能力。这项计划已于11月初正式启动。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更是管理服务的核心。让他们先成长为‘新型牧民’,带动更多的牧民把生态畜牧业,推向新的发展层面。”张黄元说。

  但是,要想真正将草原的发展推向纵深,还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草原历史欠账的问题更加凸显。投入不足,导致草原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科技推广、良种繁育等一系列问题,拖了草原发展的后腿。”青海省草原总站站长赵永来介绍说。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青海省委、省政府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实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五个结合”:把生态畜牧业与生态补偿奖励机制相结合,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新转变。把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结合,实现牧区民生的新改善。把生态畜牧业与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实现生态保护的新成效。把生态畜牧业与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相结合,实现牧民增收渠道的新拓宽。把生态畜牧业与饲草产业发展相结合,筑牢发展的基础。

  目前,青海省拥有可利用草场4.74亿亩。今后一个时期内,青海将有2.45亿亩草场划为禁牧区,2.29亿亩草场为草畜平衡区。近一半的草场实施禁牧,年饲料缺口在700多万吨,牛羊吃什么?要是牛羊的饲草料没有保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就没有了最基础的保障。

  海北州刚察县草业基地负责人裴德云告诉记者:“省上提出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农牧民收入不降低’的号召,也是对我们饲草料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们基地一年可供应2000吨饲草料,但这与实际需求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青海省又进一步提出鼓励合作社和饲草企业连片建设饲草料基地,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地产出率。并于今年6月,召开了饲草料产业发展工作会议,要求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饲草种植面积达到650万亩,年生产青干草4000万吨以上;建立牧草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年产牧草良种3.1万吨。这在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史上还是头一次。

  “立草为业”是完成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基础,只有筑牢这个基础,才能让生态畜牧业有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拳脚。

  5年的时间,青海省牧区纯畜牧业村已经全部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雨后春笋般的“新兴经济体”,激活了牧区发展的潜力,草原在“复苏”。

  5年的时间,青海省天然草场已核减超载牲畜456万羊单位,基本实现草原平衡。2011年新建的300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101元,比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高出近500元。

  “今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除了以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建设为核心外,还要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延伸至牧区412个半农半牧村和352个农业村。”青海省农牧厅畜牧处处长马青德说。

  草原的发展,草原的巨变,得益于青海省坚定不移的“生态立省”战略,而草原生态畜牧业工程的实施,必将为这造福子孙的宏大战略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转自2012年12月06日《农民日报》)(作者:夏树、王会、郜晋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