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态文明托起美好安徽
作者:夏胜为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1 6:29:3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专家解读

  “应天合人”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

  中国有句古语叫“应天合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应天命、合人意,重点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纲要》提出弘扬生态文明,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落实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首先要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现在全球资源过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归根到底皆源于人类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这有悖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社会进步了,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开展全员创意竞赛,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出点子,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行动,同样的资源、资金投入,其资源产出率就可大幅度提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潜能、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仅要发动广大群众,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循环发展意识,时时处处运用生态文明、循环发展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审视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现状,重新规划调整发展思路、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重新调整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方向和力度。按这个路子去实施,我们就会大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生态蓝图”辉映八皖大地

  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

  安徽简称“皖”,建省时辖八府,故又喻为八皖大地。

  按照中国古籍《集韵》的解释,皖有“明貌”之意,说明皖山皖水皖地有明亮之貌,是美丽的山、美丽的水、美丽的大地,是美好的省份。以“皖”简称安徽,说明我们的先辈们很早就以美好安徽作为我们省的区域形象定位,建设美好安徽既是先辈们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如今安徽人民的使命与愿景。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八皖大地更要建设美好安徽。可以说,新近出台的《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贯彻落实十八精神,应该认真实施这个《纲要》。

  说这个《纲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是因为《纲要》提出了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强省。到那时,八皖大地一定是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幅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目标振奋人心,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说这个《纲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是因为《纲要》提出的七大任务,既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又立足省情、求真务实。特别是提出的十大重点工程,将七大任务工程化、项目化,既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又周到具体、切实可行。七大任务、十大重点工程浓墨重彩地勾画出美好安徽生态蓝图的多彩画面,如能扎实推进,美好安徽一定能建成。

  说这个《纲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还因为《纲要》提出了系统的保障措施,包括财政投入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严格执法机制和科学考评机制,都可操作、可持续,能确保生态强省建设的顺利实施。有了这个《纲要》的引领,通过全省人民不懈努力,展望10年后,美好安徽的生态蓝图一定能在八皖大地成为现实。

  特点评析

  创造性提出生态竞争力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韶春

  《纲要》具有四大特点:

  思路新颖。建设生态强省既是发展目标,又是发展载体,不仅仅是污染减排和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等工作,而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战略性目标,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形态。

  指标可行。首次提出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以综合性和代表性指标为主,严格控制指标数量,避免重复评价,分为4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和1项评判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绿色经济、资源效率、生态家园等方面。各项指标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

  任务明确。生态强省建设是牵动全局的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纲要》的核心是实现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翻一番,重点是实施十大工程,力推转型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十大工程在进度安排、考核评价、社会监督和衔接协调方面作了具体安排。

  关注民生。生态强省建设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纲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水清家园美小康伴和谐

  省环保厅副厅长贺泽群

  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而在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中,水环境尤为重要,水环境质量改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标和重点内容,对建设美好安徽意义重大。

  尽管我省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小距离。 《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深入推进淮河、巢湖、新安江三大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水污染防治的高度重视。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围绕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这个中心,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和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水质预警预报机制、规划执行考核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污染防治对象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防治方法由单一控制向综合管理转变、防治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防治目标由主要指标改善向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转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以上工作的扎实推进,可以顺利达到我省水污染防治的既定目标,真正实现水清家园美、小康伴和谐的美好未来。(夏胜为)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