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开发 有为管理与城市相结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7 11:24:1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1月7日讯 在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眼里,总面积超7000公顷的泉州湾河口湿地,既是城市的“生态绿肺”,又应该是泉州最大的城市公园。

  今年泉州“两会”期间,“生态”成了热词,关于保护、修复和开发泉州湿地资源的提案、建议更不胜枚举,角度多样。例如,建议把泉州湾河口湿地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泉州“海上森林”、构建临江临海绿色生态旅游区、保护开发红树林湿地、打造生态文明旅游品牌等。

  昨天下午,本报两会工作室。泉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泉州市规划局、泉州市邮政局函件局等负责人,齐聚一堂,集思广益,畅谈如何保护泉州湿地、打造泉州生态文明。

  座谈会上,规划局负责人黄世清的表态掷地有声: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明确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要让候鸟“有得住,也有得吃”。大家就泉州湿地描绘愿景,未来,这里是泉州版“西溪湿地”、文化旅游的佳地。

  本报于2012年12月26日见报的海都摄影纪实《湿地·诗地》,昨日在话题现场引来关注。嘉宾们看过之后也都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湿地的矛盾客观存在,更凸显出管理不到位、执法缺失等现象,这些问题,亟须政府加大力度着手改进。

  【关注湿地】 “呼吸道拦住了,肺要怎么呼吸?”

  洛阳江两岸 淤泥淤积严重

  “泉州的湿地具备三种条件:气候、海洋、物种,与别的内陆湿地相比,很特别,是平衡气候的天然调节器。”泉州市政协常委曾聪明,描述起湿地,言语间特别感性。住在洛阳江边的他,小时候总是能从滩涂和海水中,感受到四季分明的美景,但随着城市建设,他说,四季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保护湿地势在必行。

  曾聪明说,特别是用谷歌地图空中看泉州,发现泉州湾河口湿地是内湾型的湿地。如果说泉州湾河口湿地是城市的绿肺,那洛阳江就是泉州的呼吸道。然而,洛阳水闸却将呼吸道拦腰斩断,“呼吸道拦住了,肺要怎么呼吸”?

  同时,洛阳江南北两岸淤泥也淤积严重,滩涂几乎连成一片,如果不加以整治的话,洛阳江流域将成另一个百崎湖,变成内陆湖。海洋生态地理气候和海洋生态物种就不复存在,红树林就成了陆地林,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将遭受损害。不仅如此,泉州湾河口湿地管理保护处人手不到10人,每天还要巡视南北两岸85公里的海岸线,根本就忙不过来。

  分三步走 启动保护性开发

  他觉得,湿地保护应该分三步走。一是,修编《泉州河口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泉州河口湿地的保护管理、建设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在此前保护性管理的基础上,启动保护性修护。对洛阳江流域保护区的南北两岸,实施堤岸、护坡建设整治,同时疏浚洛阳江航道。

  三是远期启动保护性开发。结合沿海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洛阳江流域北岸的金屿村实施整体搬迁,规划建设为生态旅游观光园地或观赏湿地的平台;对白沙围垦盐场改造为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在此过程中,将泉州河口湿地申报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全面推动泉州市沿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