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世界湿地日:关注天津湿地现状 四大难题待破解
作者:霍艳华 吕斌  文章来源:北方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2 17:26: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湿地内冬季水系封冻

  管理条块分割 急需湿地立法

  人类的活动不仅改变着湿地环境,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人为的故意破坏。2012年11月11日,发生在北大港湿地的“东方白鹳”事件,暴露出了湿地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各界对湿地保护的关注。

  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现行法律法规中涉及湿地或其中单独要素管理的有14部之多,例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涉及国土资源、规划、林业、环保、水利、农业、渔业、海洋等多个部门。长期以来,湿地保护管理条块分割、针对单要素的管理政策格局已经固化,同一空间管理机构众多。

  同时,在有限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湿地多被定义为“荒滩”、“荒水”,在现行土地分类中被列入“未利用地”,有些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管理的湿地某一要素与湿地保护目标不兼容甚至冲突,湿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地位。

  天津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湿地保护已经开始法制化。我国的三大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海洋均已通过立法得到有效保护,唯独湿地至今没有一部法律可以遵循,湿地保护无法可依是湿地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很多湿地保护管理是由林业部门组织协调,分部门实施的保护管理体制。但由于湿地保护尚无专门法规,林业部门的权限并不明确,相关部门却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遵循,因此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组织协调难度很大。

  国家的湿地保护法规尚未出台,而天津在今年有望在湿地立法上取得进展。在刚刚闭幕的天津“两会”上,13位代表委员提出了湿地立法的意见建议。而《天津市湿地保护与管理条例》也已被列入市人大立法计划,天津市林业局已经着手开展了立法调研,起草了《条例》草案初稿。

  保护投入少 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从1995年起,本市陆续建立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2013年伊始,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也通过了中国国家海洋局正式批准,这是本市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目前,本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已经达到了5个,覆盖了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南北两片湿地生态保护区。其中,七里海、大神堂为国家级保护区,大黄堡、团泊、北大港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面积达到了全市总面积的13%。

  虽然已经建立了保护区,但是长期以来保护区机构不健全,大部分保护区都存在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长效机制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在“东方白鹳”事件后,北大港湿地的巡查时间和巡查人数才有所增加,高倍望远镜等设备才逐渐配发到巡查队员手中。而救助中需要的滩涂机、船等物资,现在仍然没有到位。

  因此,加强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增加资金投入,全面强化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湿地研究起步晚 专业人才匮乏

  加强管理,专业知识、人员素质是关键。虽然人们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化,但由于我国湿地保护起步较晚,至今仅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湿地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科学支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缺乏量化研究。

  同时,林业系统大专院校中大部分未设立湿地专业,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到保护区工作。本市进行湿地研究的专业人员更是匮乏。科研力量的薄弱,使湿地保护缺乏有效说服力,阻碍了湿地保护的进程。(记者霍艳华 吕斌)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