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充盈的生态园区
绿色环绕的新型社区
全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生态优先 绿满城南
编者按
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繁荣经济、文明社会、优美环境、和谐幸福等社会各项事业之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保障。长安区以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绿色长廊,建设和谐城区为目标,确立了生态立区、林业先行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封山育林绿荒山、干道美化绿长廊、环村植树绿家园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有效地将生态文明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以绿染秦岭为主体,人工水面为镶嵌,绿色廊道为连接,平原林网为脉络,城市绿地为枝叶的山水园林新格局,使长安的生态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3年,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州在长安调研生态建设时提出的新要求,长安区委、区政府将牢牢抓住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不放松,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平原绿化十大工程,坚持把环山公路、长安大道等交通干道绿化作为一号工程,将城镇、广场、原坡、村庄等列为绿化重点,总投资额45972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0000亩,通过几年不懈奋斗,使长安形成南部山区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北部平原树木成行、绿荫成片,中心城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优美环境,努力打造出山水相依、诸景纷呈的城南生态和魅力新城。
春分时节,长安区宽阔笔直的城乡公路旁,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绿水青山的农家小院里,北归的燕子耳语呢喃;澄明高远的蓝天白云中,成群的白鹭展翼翻飞;温暖和煦的春阳下,满眼的青绿葱翠、满心的诗情画意……承载着无边美景的长安自然山水和生态资源,在吸引市民欣赏和融入这幅美丽画卷的同时,也悄然展示着一座生态大区的无穷魅力和发展潜力。
今年以来,长安区委、区政府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是区域发展的生命线,更是经济增长的大动脉,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按照全力建设秦岭北麓生态优先区的总体规划,长安区适时调整绿化方案,科学谋划生态建设,及早启动了秦岭北麓迎面坡绿化工程,保护和恢复山区森林植被,着力构建西安大都市绿色生态屏障;大力推进塬坡立面、平原路网、河道沿岸、村庄内外绿化工程,高标准建设城市立体绿化带、绿地广场和生态公园,着力构建区域绿色生态体系;深入开展生态园林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城市绿化亮点,力争把长安建设成山、水、林交相辉映,天、地、人和谐共生的都市新区。
合理规划 推进生态长安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强区的目标要求,长安区始终将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打造绿色长安、生态长安、文明长安。初步建立了以秦岭北麓为屏障,以河流塬畔绿化为廊道,以平原路网绿化为脉络,以森林组团、湿地为点缀,建立起城市与森林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为了有的放矢开展绿化造林工作,长安区聘请多家知名单位从可行性论证、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进行了研究论证,先后做出了《主干道两侧绿化带详细规划》、《环村林带建设作业设计》,并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从下达计划到编制实施方案,再到作业设计,将造林地块逐一落实到人,针对不同的地类和立地条件,适地适树选择树种,对造林密度、整地规格、栽植方法都作出了技术性要求,确保植树造林的质量。同时,长安区不断创新宣传形式,累积投入66万元,在城乡各单位、社区、商贸区进行绿化法规宣传,在主次干道沿线设置50余块宣传牌,在公共绿地竖立600余块爱花护草公益牌,发放《森林法》宣传册8500份,出动宣传车386台次,大力营造浓厚的绿化宣传氛围,赢得社会各界对生态发展的极大支持。据了解,近年来全区共完成全民义务植树600余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6%以上。
见缝插绿 打造城市美丽景观
干道绿化打造绿色长廊。环山公路、雁引公路等干道既是长安区的交通大动脉,也是长安绿化造林工作的主战场。区委、区政府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西沣公路、西汉高速、环山公路等6条主干道绿化林带建设,在各级道路两侧造林973公里。其中环山公路长安段绿化工程营造绿化林带43.34公里,栽植各类苗木14.73万株;雁引公路绿化工程营造绿化林带18.7公里,栽植各类苗木4.79万株,使城市主干道绿化林带成为花草飘香,环境优美的靓丽风景线。
环村林带点绿生态新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富裕、和谐、靓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升生态强区建设的主要目标。长安区累计投资3410万元,完成了56个村环村林带建设任务,并在村庄周围及主干道、河渠周边等栽植3至5行林带,栽植各类苗木11.6万株,绿化面积1600亩,构建起“白天看不见村庄、晚上看不见灯光”的农村生态美景,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初步形成了林绕村、村环林的立体绿化景观,为全区乃至全市村庄绿化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绿化树立了典范。
植绿行动优化区域环境。长安区还大力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共创建园林式单位126个、绿色文明小区34个、生态示范村72个,累计造林11.9万亩,整修绿化河道28.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28平方公里,区域绿化植被保护成效显著,绿色生态体系逐步完善,全区水源涵养、防汛抗洪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南部山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场所,沣河、潏河、浐河两岸形成三条绿色长廊……不仅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也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