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建立青海省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西宁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6 15:03: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承担着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维护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责任,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在全国两会上,如何来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问题成为了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保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草地退化趋势逐步遏制、森林生态功能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生态总体恶化趋势未得到遏制

  由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还较为滞后,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薄弱,政策不配套等多种原因,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加快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步伐,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青海省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进一步推进该地区生态保护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王舰建议,加大三江源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将三江源地区尚未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剩余严重沙化耕地纳入其中;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补偿机制,适当安排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工作经费;将青海省防沙治沙纳入国家治沙专项,并在治沙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将青海省92.7万公顷沙化土地纳入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规划,并在启动项目安排试点任务中优先给予考虑;建立和实施青海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作者:晓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