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熄灯一小时 环保一大步
作者:卢智毅  文章来源:番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19 8:01: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 卢智毅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于2007年倡导的一项环保活动,2009年正式进入中国。从关灯一小时到采取环保行动“超越一小时”,越来越多的公众和团体在“地球一小时”的口号下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3年,“地球一小时”活动踏入了第七个年头,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当中又以各大高校响应最为热烈。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将于3月23日举行,日前记者走访了广州大学城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以及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受访的同学对于“地球一小时”活动都表示十分认同并将积极参与,同时他们认为除了熄灯支持之外,参与这个活动的同学还可以通过更广泛的宣传、更有序的组织以及更有趣的创新,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环保事业当中。

  传递

  个体间转发升级为向大众呼吁

  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该活动旨在通过熄灯一小时的行动,来表明参与者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这个理念迅速得到我国广大高校学生的支持。自此,“地球一小时”活动成为不少学校每年3月份必定开展的活动。

  去年刚刚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毕业的思岚回忆道:“2009年3月份,我在QQ邮箱收到一份关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邀请,看完之后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然后就在学校的校内论坛上转发了,没想到一下子这个帖子就收到大量的回复,不少同学都表示要支持这个活动。一周后的那个周六晚上8点30分,从男生宿舍那边传来了一阵又一阵"关灯了,关灯了"的喊声,我走到阳台一看,整个校园只剩下校道两旁的微弱灯光,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份无法形容的满足感。”思岚表示,即使已经毕业了,她都会继续以身作则向身边的家人、朋友及同事宣传 “地球一小时”活动。

  团结

  单独行动转向群体活动

  “地球一小时”活动在不少院校已经举办了好几届,据记者了解,参与这个活动的学生从原来松散的自发参与逐渐向团结且组织的参与转变。近年,不少学校的组织者都会在活动前一周校内摆点,一方面收集广大学生的环保宣言,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环保承诺,如“绿色出行,过低碳生活”、“随手关灯,争做环保达人”等。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的同学分别在去年与前年正式活动当晚,密切配合熄灯工作,设计灯光形成的“60”图案,将“地球一小时”活动推向高潮,这样的经历和活动成为不少大学生的集体回忆。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小李认为,更有教育效果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离不开同学们的倾情投入,以及组织者们对活动的精心设计,只有团结一致,活动的意义才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据了解,她学校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将由学生会组织的,她预期活动的会有更好的效果。

  创新

  活动形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交流生认为过去几年在校园内举办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缺乏新意,每年都只是围绕关灯做活动,一些同学参与多了就失去热情,不利于活动的进一步推广。记者发现,今年“地球一小时”的官网上组织开展“我做绿V客”主题活动,据了解“绿V客”是地球一小时在关灯之外推出的新传统。自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起,选择一周中你最喜欢的一天,并开始在每周的这一天行动起来。如星期一多吃菜;星期二环保袋;星期三不开车;星期四自带筷;星期五不剩饭;星期六爱动物说出来;星期日走进户外放弃宅。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倩婷认为活动的创新对“地球一小时”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和进一步深刻其教育意义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宿舍的几个好姐妹已经约定从周一开始按照"绿V客"的活动,买东西时都带上环保袋,饭菜吃多少点多少,每周末骑自行车煅炼身体,不需要用电时,把插头都拔下。这样有创意的活动形式,应该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为环保事业奉献一点力量。而作为校园组织的活动,组织者也应该多想新点子,让活动保持鲜活的吸引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