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树葬海葬为广州节地13万平方米 生态殡葬渐被社会接受 |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5 10:54: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近年来,广州市每年火化的新骨灰数大概4万多份,其中10%下葬到墓地,也有不到10%选择了生态葬法,采取骨灰还林和撒海等方式,回归自然。 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骨灰还林和海葬为广州市节约土地大约13万平方米。 昨日,在骨灰还林的白云山“思园”,有1.2万人次涌入拜祭。笔者在现场看到,相比空气混浊的传统扫墓场所,“思园”满山绿树鲜花、空气清新,缅怀先人的意境也更加高远。 2.1万具骨灰长眠“思园” 昨日,全市大约1.2万人捧着鲜花到“思园”祭扫,漫山遍野的绿树在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下,环境宜人、生机勃勃。 “我母亲种了一辈子树,现在她自己化为一棵树了。”昨日一早,广州市民林先生便来到位于白云山麓永泰村马鞍山下的“思园”,为母亲献上一束鲜花。 林先生的母亲生前是广州市绿化公司的一名工人,与树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这里空气好,又都是树,她应该会喜欢。”林先生很赞同骨灰还林的生态殡葬方式,一来价格比传统墓地实惠,二来环保、低碳,符合母亲的愿望。 事实上,近年来像林先生一样为逝去亲人选择树葬的市民越来越多,据统计,已有近2.1万具骨灰长眠“思园”地下。现在这片200亩的林区长满了参天大树,风景优美。 由于“思园”内仅有40个停车位,为了缓解人员拥挤状况,警方在10时半开始禁止车辆进入。因此,大多数开车前往祭扫的市民只能将车停在附近,步行前去祭拜。直到下午3时,园内才重新开放。有市民表示理解:“这样做也符合选择树葬的环保、低碳理念。” “思园位于地铁3号线永泰站,坐地铁很方便。”工作人员说,前来祭拜的市民应错开高峰期,少开私家车,最好搭乘地铁、公交。 选择海葬可领千元补贴 据介绍,1989年,广州市实行骨灰入土植树造林的殡葬改革,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规模最大的群众性骨灰植树基地“思园”。20多年来,这里共成功举行了50次骨灰还林活动,加上海葬,广州市共节约土地约13万平方米。 “采取生态殡葬方式能很好地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又满足了逝者‘入土为安’的观念。”广州市殡葬管理处一位负责人介绍,因此,现在选择树葬的市民越来越多,用于骨灰还林的土地资源已经供不应求。 除了白云山的思园外,近年来,广州各公墓都相继推出了新型绿色生态葬法,如花坛葬、草葬、壁葬等,比起普通入土方式收费更低廉。比如花坛葬价格实惠,广州花都祥安墓园的花坛葬价格为999元/穴。 海葬也是生态殡葬的一种重要方式,几年前已实现服务免费。从今年起,广州市政府对2013年1月1日后死亡并参加由市统一组织骨灰撒海活动的,每具广州市户籍先人骨灰按照1000元标准发放撒海补贴。 据记者调查,现在一些经营性墓园推出的墓地越来越小,但价格却越来越高,这背后存在着突出的“人地矛盾”。选择生态安葬方式已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为城市建设腾出更多的土地、节约土地成为各地殡葬改革的方向。 广州将建设第二“思园” 不过,思园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是哪棵树啊?”林区内有人喊道。原来,由于骨灰还林和骨灰植树不留标志,部分市民忘记自己先人葬在了哪棵树下,难以拜祭。 “从那条路上山,走二十个台阶,再向右五米,大致就是了。”林先生用这种方式记下母亲骨灰存放的位置。在现场,笔者观察到,有些市民为了今后能够准确地找到先人骨灰埋葬的位置,会在树上系丝带或是做标记;还有市民仔细数台阶,将方位记在纸上;也有人搬出相机,拍照“留档”。 此外,由于目前“思园”容纳量已达到饱和状态,骨灰安葬比较密。有市民反映,他们的先人所葬树下,往往有其他市民先人的骨灰,“替别人扫墓的感觉很怪”。 笔者从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得知,由于“思园”用地已饱和,今年起广州市将暂停骨灰还林活动,目前市民政局已重点推进广州市第二思园的规划选址工作。第二思园选址在广州白云区观音山,面积约200亩,“安葬密度、布局更合理。”广州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称。 南方日报记者 赖竞超 李强 实习生 王泉骄 吴天仪 张莹鑫 刘震 李纤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曾强 符超军 郭智军 丁玎 实习生 李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