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推出"黄河葬"等生态殡葬形式倡导"厚养薄葬"
作者:艾福梅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5 11:30: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华网银川4月4日电(记者 艾福梅)4日,清明节,黄河上游的宁夏黄河边。57岁的王兴平与兄弟姐妹一起,将花瓣放入父亲的骨灰盒内,然后再将骨灰撒入黄河。骨灰回归母亲河,花瓣随着河水漂流,也捎去全家人对父亲的哀思。

    “父亲一个月前去世,自己提出死后不买墓地,而要把骨灰撒入黄河。我们尊重父亲的决定。”王兴平说。

    老人来自黄河下游的山东。王兴平告诉记者,“老人期望用这种方式在死后随着黄河水慢慢流向山东,回归故乡。”

    当天共有43个家庭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殡葬管理部门倡导的“骨灰撒散黄河公祭活动”。当地政府已连续第3年举办这项活动。

    “我们期望通过推出‘黄河生态葬’的形式,帮助民众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悼念死者在于心实意诚。孝心用在老人生前物质生活改善和精神赡养上,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安定的晚年,更有意义。”银川市殡葬管理所所长张卫东说。

    今年63岁的张志明陪同妻子将其去世多年的妹妹的骨灰撒入黄河。“这种方式既文明又环保,逝者逝已,回归大自然才是最好归宿。等我们百年之后,我们也愿意选择这种方式,无需讲究那么多俗礼。”张志明说。

    为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和推动殡葬改革,银川市从2011年开始依托母亲河黄河举办“骨灰撒散黄河公祭活动”,参与数量也从第一年5具上升到今年的43具。

    “这说明现在越来越多人能够接受这种新的殡葬方式,但与土葬相比仍是极少数。”张卫东认为,选择草坪葬、树葬、黄河葬等绿色殡葬方式的人数仍然较少,除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影响之外,宣传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据了解,根据民政部“有条件的沿海城市都要举办骨灰撒海活动”的指导方针,近年来,天津、上海、广州、福州、青岛等地都组织了海葬活动,宁波、济南等地也在今年首次举办集体海葬仪式。

    天津市自1990年率先开展海葬以来,已撒放骨灰逾万具。从初始期每年向大海撒放骨灰200余具,到现在每年撒放骨灰800余具。

    “我们期待通过持续开展这些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更多人能够了解绿色殡葬,从而选择绿色殡葬,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多土地。”张卫东说。

    受中国传统“入土为安”理念影响,土葬是千百年来中国最主要的殡葬方式,而持续增加的墓地也成为这个人口大国土地资源愈来愈紧张的重压之一。与此同时,墓地价格水涨船高,民众不禁感叹“死不起”。

    “黄河葬”这种生态殡葬形式虽然颇具优势,但仍有民众对于今后没有祭奠亲人的固定地点而耿耿于怀。“以后逢年过节时,或许我们只能到黄河边来缅怀父亲了。”王兴平说。

    对此,张卫东表示,他们也在考虑相关解决办法。“这些人是文明殡葬方式的提倡者和先行者,他们应该受到尊重和铭记。我们下一步计划在公墓区为其建立纪念碑,刻上他们的名字,也让其亲人有缅怀祭祀、寄托哀思的场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